課程簡介
今年是九二一大地震滿 25 週年的日子。自九二一地震以來,我國在防災演練、教育及技術方面都持續精進,因沒有人希望等到災難發生時才發現自己對防災知識與因應準備的不足。然而,我們觀察到,雖然每年進行防災演練,大家似乎仍然不夠重視。參考一些日本防災資料後,發現還有許多我們不熟悉的防災知識與技能,這激發了我們的好奇心。難道台灣沒有這些資源嗎?於是,我們透過資料蒐集、深入探討及實地參訪,發現政府其實提供了許多防災學習資源,但這些教材與網站卻少有人知或使用。
因此我們利用專題課程,策劃一場行動展,透過入班宣導,教導學生防災包、防災小物製作、防災卡與防災地圖的製作等活動,讓大家從防災教育中學習到更多知識和技能。透過策展、製作防災教育報及防災應急物品實作等活動,希望推動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培養準備防災包、製作防災卡等習慣,並鼓勵多利用防災網站,學習應變小技巧,強化面對災害的能力。
課程目標
防災教育
- 了解防災包的準備與習慣養成。
- 學習書寫防災卡並隨身攜帶。
- 學習 1-2 項防災物品製作技能(如:臨時擔架、無水馬桶、簡易三角巾等)。
- 查詢住家附近的緊急避難場所等相關資訊。
- 利用生活物品製作應急用具。
美感融入
- 理解策展的基本概念,包括主題設定、空間規劃與動線設計。
- 學習如何分析與組織展品,使其具備故事性與吸引力。
- 認識基本的平面設計原則(如構圖、字體設計、視覺層次)。
- 運用適當的版面設計技巧,製作展覽海報、標誌與標題牌。
- 理解資訊圖像化(Infographic)的概念,將展品內容以視覺化方式呈現。
- 學習如何選擇展覽主色調,創造統一且具美感的視覺效果。
教師課後省思
1. 遇到的問題與對策
- 學生對防災的重視度不高
問題:問卷結果顯示,多數學生認為災難離生活很遙遠,導致防災意識較低。
對策:在未來課程中,可以透過「災害情境模擬體驗」,例如 VR 模擬地震、火災或水災場景,讓學生身歷其境,提升防災意識。 - 防災演練流於形式,學生參與度低
問題:學生對學校的防災演練缺乏信心,顯示演練可能未能讓學生真正學會應對方式。
對策:改進防災演練方式,如:角色扮演:分組扮演受災者、救援人員,模擬應變狀況。 - 競賽機制:設計「防災逃生挑戰賽」,讓學生在限時內完成防災包準備、避難計畫制定等任務,以增加學習動機。
- 展覽參與者專注度不足,資訊吸收效果有限
問題: 學生發現儘管展覽內容豐富,但參觀者未必能夠專心聆聽,導致推廣效果有限。
對策:
★在未來展覽中:設置互動區:透過小遊戲(如防災知識問答、應急用品選擇競賽)吸引觀眾參與。
★提供體驗活動:如讓參觀者親自試做「簡易防災包」、「防災地圖標記」,增加學習參與度。
2. 未來的教學規劃
- 強化社區連結,推動親子防災教育
- 擴大防災教育推廣層面
- 整合科技與美感設計,提升學習吸引力
3. 課程推廣建議
- 發展「跨學科」防災課程
結合數學(計算避難時間、物資配置)、科學(地震成因、建築抗震原理)、語文(新聞報導與防災故事創作),讓防災教育更具整體性。
- 設計「學生自主學習專案」
- 與地方政府或公益團體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