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這學期一開始就在閱讀閱讀此二本書以及觀看相關的影片帶領學生認識在二次大戰時,猶太人所遭遇的狀況。
在規劃課程的開始,抓住了主軸是「同理心」,所以重點不是在談論歷史背景,也不一味地敘述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單就書本中的內容討論,同一個歷史事件可從不同的觀點切入。探討戰爭發生的背景與原因。
然後來討論生活中,我們是否不自覺地製造出「偏見」。雖然我們自認為是對他人好,其實是「偏見」所造成。
課程目標
- 藉由閱讀不一樣的書本,(1)了解到「事實」與「觀點」陳述的不同。(2)從不同的立場了解到歷史的情況。
- 藉由課程認識「同理心」,了解「通用設計」其中一環—同理心則是要設身處地、感同身受的「換位思考」。
- 藉由課程的引導,發現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會有不自覺的偏見。並能透過態度及行動改變,積極培養「同理心」。
教師課後省思
- 同理心的課程設計是不少的,但要能夠真正使學生了解其實很困難。藉由這一期的安妮新聞的文章閱讀,了解到一個道理:沒經歷過別人的風景,就別太快用自己的經驗去衡量。
- 藉由此次的課程中,也有帶領學生認識「媒體識讀」,了解到不同的立場所以會撰寫出不一樣的文章。發現:要進行媒體識讀課程前,能夠有現成的素材會更好讓學生理解「立場」的差異而造成不一樣的文章內容,例如,自由時報:寶來溪十坑溫泉驚見黑熊! 暗夜熊吼嚇壞登山客。學生從「嚇壞」一詞體會到此文是從人類角度來敘述。
- 這是我第二次運用閱讀課來帶學生認識安妮新聞,課程的規劃並不會只有安妮新聞,但因為安妮新聞的介入,讓我對課程的規劃能夠有不一樣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