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流行音樂文化 | 美感教育

台灣流行音樂文化

課程資訊
  • 學校:國立新竹特殊教育學校
  • 教師:吳佳芳
  • 課堂:藝術(特殊教育)
Read More

課程簡介

本學期藝術課以音樂為主題,課程中介紹了台灣流行音樂文化的歷史演進,讓同學們欣賞各種樂曲。

不同時期的流行音樂曲風、唱腔、歌詞與流行議題都不一樣,承載的媒材也大有不同。早期黑膠唱片播放純純小姐的《桃花泣血記》,卡式錄音帶紀錄了現代民歌運動大量的作品,本土唱片公司崛起時,CD唱片與MP3成了傳遞的重要載體,陳淑樺張清芳周華健,到近年的陶喆周杰倫張惠妹蔡依林,都記錄著台灣流行音樂的創意與奔放。數位音樂讓音樂的傳播更為快速,茄子蛋〈浪流連〉、黃玠〈下雨的晚上〉等音樂作品,都透過數位化,讓傳播更加無遠弗屆。

在介紹不同時期的樂曲時,透過第 5 期,第 3 頁《感受聲音的方式,人類聆聽音樂的演進》,讓同學們除了音樂演進,增添一條音樂載體的脈絡線,讓學生在聆聽音樂的同時,深化對歷史脈絡的感受,並透過聆聽歌詞,發覺每個世代看重的議題差異,更深理解不同時代的文化感受。

因應特殊學生需要更具體的媒材,盡可能在有限的資源中讓學生理解,另外準備了兒童留聲機和具CD播放器功能的收錄音機實體,學生看著黑膠唱片、卡式錄音帶介紹時還露出困惑的表情,周華健的CD一拿出來,學生就說:「好老喔!」讓老師好氣又好笑,但是歌曲《朋友》一播,大家就跟著唱,聽到小虎隊,還有人要加碼,說:「這我爸爸聽的!」充分展現了對音樂的喜愛和熱情。

課程目標

  1. 能認識台灣流行音樂的演進
  2. 能認識不同時期音樂載體的發展

教師課後省思

身心障礙學生識字量不足,要閱讀報紙上的文字有一定的困難,此次原課程中大量音樂類型的欣賞,使用安妮新聞作為媒材,學生可瀏覽圖片,搭配CD收音機與兒童留聲機,老師閱讀部分重點做為提示,增添實體經驗,對學生在學習的吸收上有一定幫助。

台灣流行音樂歷史至今可追溯到日治時期,因為歷史與政治的變動,音樂類型和風格也有很大的變化,課程中挑戰老師的音樂、歷史與人文素養,如何轉換成容易理解的符碼並帶給學生,也是一個重要的關鍵。

未來課程推廣上,亦可搭配美術課,不同媒材的包裝設計(唱片、卡帶、CD)有其設計理念,也可進行藝術鑑賞,或為專輯封面進行重新設計等,會是值得嘗試的課程活動。

吳佳芳
國立新竹特殊教育學校

Read More
其他美感課程

文章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