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本課程以小學四年級社會領域康軒版「家鄉風情畫」為主軸,結合語文、美感與探究學習,帶領學生從熟悉的日常飲食出發,探索家鄉的地理環境、物產特色與文化風俗。課程透過訪談長輩、資料蒐集、寫作與創意繪圖,讓學生認識家鄉美食與地方產業的關係,理解食物如何反映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與生活方式。學生將實作個人或小組「味覺地圖」,透過圖文並茂的方式呈現家鄉飲食文化的多元樣貌,並於課程末舉辦味覺展覽活動,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透過本課程,學生不僅能培養觀察、整理與表達的能力,更能提升對家鄉的認同與文化自信,落實社會課程中「認識家鄉生活與文化特色」的學習目標。
課程目標
(1)認識家鄉的代表性美食及其文化背景。
(2)培養學生觀察、訪談與資料整理的能力。
(3)養成語文表達與創意寫作能力。
(4)培養學生對家鄉文化的認同與美感欣賞能力。
教師課後省思
一、課程亮點
學生對家鄉食物主題感興趣,參與度高。
引導學生連結家庭經驗,提升學習動機。
呈現方式多元,結合寫作與繪圖,展現學生創造力。
提升學生對家鄉文化的認同與情感連結。
二、遇到的問題與對策
問題1:部分學生在撰寫食物故事時表達困難。
對策:提供寫作引導句與學生範例,降低寫作門檻。
問題2:部分學生家庭無特別飲食文化,訪談內容薄弱。
對策:引導學生以自己常吃的日常料理為切入點,轉向「我的日常味道」。
三、未來教學規劃
可延伸至「家鄉的節慶飲食」、「家鄉食物與環境資源關係」等主題,深化社會與自然領域連結。
增加數位工具應用(如 Padlet、Canva),讓學生製作數位版味覺地圖。
邀請家長或社區長輩參與成果展,提升課程影響力與文化傳承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