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1)課程補充教材的選擇動機
本課程選自《安妮新聞 vol.18》第4頁,主題為〈版畫藝術家 LaToya Hobbs 的多重生命風景〉,作為翰林版六年級藝術課本的延伸補充教材。選擇這篇文章的主因,在於目前六年級下學期的課本雖收錄多位台灣知名版畫藝術家,如倪朝龍、林智信、楊英風與陳國展等,也透過課堂補充閱讀與影片介紹,帶領學生認識這些藝術家的生平與創作歷程,但教材中缺乏對國外版畫創作者的介紹,學生對國際藝術風貌的視野較為有限。
《安妮新聞 vol.18》恰好補足這項缺口,其內容深入淺出,介紹當代國外版畫藝術家 LaToya Hobbs 的創作理念與風格,對學生來說既新穎又具有啟發性。
(2)藝術家的主題與六年級學生的生命轉換
LaToya Hobbs 的作品常以木刻版畫表現家庭成員、生活風景與女性角色的多重面貌,其作品一刀一刻地刻畫日常中的細節與情感,充滿生命張力與敘事性。這樣的主題,也巧妙地呼應六年級學生此刻的身分轉換:
- 從小學生即將邁向國中生活
- 在家庭中也可能擁有多重角色與責任
- 有些孩子承擔來自父母的期待
- 有些學生則從小比同齡人更早成熟,要照顧弟妹或家人
LaToya Hobbs 的作品與學生此刻的生命處境產生連結,提供一個可以投射自我經驗與情感的藝術範例,也使藝術欣賞更貼近生活。
(3)創作媒材的呼應與比較
LaToya Hobbs 擅長以木刻版畫表現主題,與課本中台灣藝術家所使用的版畫技法相互呼應。課堂中除了欣賞LaToya Hobbs 的作品,也引導學生觀察並比較:
- 同樣是木刻版畫,畫面呈現上有何不同?
- 台灣藝術家如何表現文化與歷史背景?
- LaToya Hobbs 如何透過版畫呈現情感與日常?
六年級具有賞析作品的能力,繼續提升他們的觀察力與分析力,也強化對版畫這項媒材的理解與欣賞。
(4)課程實作:用雕刻刻出我心底的感謝
引起動機後,課程最後是讓六年級畢業生進行創作實作。主題為「刻出我心底的感謝」,學習使用專業的版畫雕刻刀刻「THANK YOU」和印版。由於多數學生是首次接觸雕刻刀與版畫印製,所以構圖設計以筆劃較簡單的英文字,學習目標與內容放在:
- 操作雕刻刀的安全與專業技巧
- 體驗刻版印製的程序與細節
- 在創作中培養專心、耐心與恆心
這不僅是技術的學習,更是一種情感的轉化與表達,讓學生透過藝術,說出他們對同學、老師、家人或生活的感謝。
(5)課程回顧與價值
這堂課將國內外藝術家的作品進行整合與比較,使學生在理解媒材技術之餘,也能連結個人生活與情感。透過 LaToya Hobbs 的作品,學生得以看見藝術與家庭、性別、角色的關係;透過自己的創作,學生也將六年所知所聞所學,轉化為具有意義的作品,為國小六年級的學習生涯,刻劃下深具個人情感的句點。
課程目標
- 能透過閱讀<安妮新聞vol.18>欣賞與分析版畫作品的異同。
- 能學習操作雕刻刀的安全與專業技巧。
- 能認識版畫用具和刻版印製的程序與細節。
- 能在創作中培養專心、耐心與恆心的態度。
教師課後省思
(1)秉持「提醒與叮嚀永遠不嫌多」的原則
在課堂開始前,務必再三提醒學生有關版畫課的注意事項。操作凸版版畫涉及工具與材料的使用,為了確保創作過程的安全性與專業性,學生不應因為時間緊迫、想幫助同學或個人情緒而鬆懈。日後在課堂內,可指派值得信賴的美術小老師,在課堂中協助巡視教室,對發現的問題給予同學即時提醒,並適時回報授課老師,維持課堂秩序與操作品質。
(2)課前預防針與課後反思的重要性
由於多數學生是首次接觸凸版版畫,在壓印階段可能會遇到失敗情形。造成壓印不理想的因素包括:當日天氣的濕度、滾墨時墨層的厚度不均等。因此,老師需在課前向學生說明可能會遇到的困難,降低他們對完美成品的焦慮與期待。
課後透過觀察與聆聽學生的回饋,其實孩子們對成品的「不完美」接受度相當高,他們反而樂於解讀這種斑駁或復古感,視為版畫特有的風格與趣味,這種正向的創作經驗也值得老師在未來課程中繼續鼓勵與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