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本課程首先在校園中,帶孩子認識環境色彩與環境質感,第二堂課開始帶孩子認識眷村,講述眷村的故事,讓孩子的想像馳騁悠遊於眷村的美好年代,接下來帶著孩子探索眷村的老屋顏,孩子從本課程中認識色彩與色票分析,認識配色與色調的應用,並藉由質感的探索,發現環境裡的質感元素,運用色彩色調的搭配與質感元素的應用,設計富有眷村特色的水泥花器,在植栽選擇上也依色彩與質感的美感原則挑選種植,植栽的生機、色彩的應用、質感的搭配設計製作出獨一無二的水泥花器,再現屬於港區眷村美好年代的故事。
本課程嘗試以色彩與質感整合為原則發想課程,並希冀將眷村的色彩與質感原汁原味的呈現,運用水泥花器的製作創新改造原來的色彩與質感,本課程更希望透由文史與踏查能讓孩子更了解港區眷村的環境發展與豐富的人文,讓孩子更理解老房子豐富的內涵與故事,並透由本課程帶孩子擁有舊瓶裝新酒的設計創新力。

美感預期成果

本課程嘗試以色彩與質感整合為原則發想課程,並希冀將眷村的色彩與質感原汁原味的呈現,運用水泥花器與花布袋的製作創新改造原來的色彩與質感,本課程更希望透由文史與踏查能讓孩子更了解港區眷村的環境發展與豐富的人文,讓孩子更理解老房子豐富的內涵與故事,並透由本課程帶孩子擁有舊瓶裝新酒的設計創新力

教師課後省思

  1. 運用矽膠深型容器灌模改變色彩與容器外部質感,不易將質感紋樣印染上容器,但卻能在容器本身的外觀有較多的色彩與質感的嘗試可能性,造形上相似度過高,較無新意
  2. 運用矽膠寬狀容器灌模改變容器本身的色彩與內部質感,但不容易脫模,所放置的蕾
    絲、貝殼皆成為容器質感的一部份
  3. 運用不同的材料製作外模(耗時)能有較豐富的造形表現、賦予質感、色彩更多的探索可能性,但卻較易失敗,容易因為外模材質的選擇不易脫模造成失敗,或學生外模與內模間的間隙過小造成容器斷裂,但在製作過程中,學生成就感最高,對於水泥花器由無到有的的過程中有更多的體會,作品呈現時也能有更多豐富的表情與孩子不同的獨特性
  4. 運用型版染畫印製在布、布袋上的效果優於印於水泥花器上,但卻在課程中讓孩子有更多探索與常識的可能性
  5. 型板在試驗時運用了pp版和紙摺型版,pp版效果較佳,但是pp版在操作時容易斷裂與弄髒版面,下回在操作課程時可以改良材質
  6. 水泥的材質與調製比例也會影響水泥容器的質感與色彩,在製作時可提醒孩子,在調製白水泥時,石粉比例過高造成水泥容器灌製成型後容易粉碎,調製灰水泥時,沙比例過少,水泥容器容易裂開
  7. 在水泥容器製作的過程中,發現並不容易,有許多細節需要注意,更重要的是廢水也必須妥善處理,才不致於造成環境的二次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