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新聞大作戰:成為新聞小偵探! | 美感教育

假新聞大作戰:成為新聞小偵探!

課程資訊
  • 學校:桃園市大園區埔心國民小學
  • 教師:蔡佳伶
  • 課堂:資訊課
Read More

課程簡介

在《假新聞大作戰:成為新聞偵探!》課程中,學生將學習如何辨別真假新聞,培養媒體識讀與批判思考能力。課程以「新聞偵探」的角色扮演為引導,循序漸進介紹假新聞的定義、常見特徵(如標題聳動、來源不明、情緒化語言)及其對社會與個人可能造成的影響。學生將透過實例比對與互動活動,學習檢查新聞來源、分析內容是否誇張或操弄情緒,進而掌握事實查核的方法。課堂中也介紹三種錯誤資訊類型:錯誤資訊、不實資訊與惡意資訊,幫助學生釐清資訊背後的動機與目的。最後,引導學生思考資訊的「六大疑問」(Who, What, Where, When, Why, How),並學習運用查證資源,如MyGoPen與165反詐平台。課程強調主動查證與理性判斷,讓學生成為具備媒體素養的聰明閱聽人。

課程目標

  1. 認識假新聞的定義與常見特徵(如聳動標題、來源不明、情緒用語等)。
  2. 理解假新聞對個人、社會與媒體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
  3. 培養媒體識讀能力,能針對新聞內容進行分析與判斷。
  4. 學會使用查證方法與資源(如165反詐騙網、MyGoPen等)驗證資訊真偽。
  5. 養成主動查證與懷疑思辨的習慣,避免盲目相信或轉傳錯誤資訊。
  6. 培養社會責任感,能拒絕散播未經查證的訊息,維護資訊安全與公共秩序。

教師課後省思

一、遇到的問題與對策:
(1)學生判斷多依直覺,缺乏分析依據:
多數學生初次接觸假新聞議題時,往往憑感覺判斷新聞真偽,缺乏邏輯推理與查證習慣。為此,後續課程可加入更多具體的分析指標(如來源查證、語氣判斷、內容是否誇張等),並設計思考導引問題協助學生深入思考。

(2)學生對查證工具操作不熟悉:
雖然介紹了MyGoPen等查證平台,但部分學生對工具使用不夠熟練。未來可增加實作時間,安排分組操作練習,甚至結合數位公民素養課程進行教學整合。

(3)部分學生誤將奇聞當假新聞:
有學生傾向將離奇的新聞一律歸為假訊息,未能區分「不合理」與「查無實據」的差異。教師需加強說明何謂查證與證據支持,引導學生建立「求證」而非「直觀」的思辨方式。

二、未來教學規劃與建議:
(1)增設小組合作與討論活動:
除了個別判斷,也可安排小組合作討論,讓學生交換觀點、相互質疑,有助於提升批判性思考與說服力的訓練。

(2)延伸實作:製作「假新聞辨識手冊」或「查證報告」
作為課後延伸任務,學生可整理學到的辨識技巧,編製成簡易手冊或報告,並在班上分享成果,增強實用性與內化程度。

(3)結合時事與跨領域議題:
可與時事新聞或社會、語文領域整合,透過真實案例深化學生理解,提升學科間的連結與應用性。

蔡佳伶
桃園市大園區埔心國民小學

Read More
其他美感課程

文章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