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個人的質感累積因為人類經驗不斷的增加,讓質感經驗的資料庫與日俱增漸漸豐富而完整起來,讓人不需要經過觸覺就能靠視覺去判斷出物體的觸感是粗、細、硬、軟、平滑或粗糙...,但是科技的發展與材質的創新,我們能夠製作出擬真的質感來,本次課程的學習重點想讓學生體驗擬真模型製作,挑戰比例構面中的誇張化之「經驗認知」。表現任務一:認識質感的材料與技術之演進,介紹人類文明發展中質感的轉變,小活動-學生選擇一樣生活物品,進行質感的觀察與比較(畫或是寫下感想)。表現任務二:讓學生瞭解「比例構面」中的「挑戰經驗認知的比例」,大部分人不太會去注意符合比例的事物,反而會敏銳的去注意違反認知的比例關係,介紹日本21-21美術館的「單位展」與「米展」,用 ORID 討論觀看後之想法。表現任務三:介紹擬真之材料,選擇製作的方式並決定挑戰原物件之尺寸(放大或是縮小)。表現任務四:製作日常生活中的食物或是物品(放大或是縮小)

美感預期成果

  • 美感觀察(從生活、物件或環境中觀察的對象,請列舉一至三點)
  1. 觀察生活中的物件新舊質感的更替。
  2. 注意日常生活裡是否有違反比例原則的設計?
  3. 收集想要擬真創作的圖片。
  • 美感技術(課程中學生學習的美術設計工具或技法,請列舉一至三點)
  1. 認識輕塑土、紙黏土、環氧樹脂等材料特性。
  2. 利用小工具製作擬真物之表面的質感。
  3. 用壓克力顏料畫出物件的顏色。
  •  美感概念(課程中引導學生認識的藝術、美學或設計概念,請列舉一至三點)
  1. 介紹日本21_21美術館由藝術家深澤直人、佐藤卓、三宅一生等所策劃的「單位展」
    以及「米展」中食物被放大的視覺感。
  2. 說明日本藝術家深崛隆介-擬真金魚製作的方式。
  3. 擬真手法運用在店家販賣的食物展示上。
  • 其他美感目標
  1. 配合學校親職教育日靜態作品展。
  2. 與八年級的家政老師合作讓學生體驗製作食物之過程,令其觀察食物之細微處。

教師課後省思

擬真作品一般的國中生最常碰到的是以繪畫的方式來達成,因為想搭配「比例」的構面讓學生瞭解物件的大小規格,有時誇張化會帶來令人震撼的效果,所以才會有許多藝術家創作超巨大的寫實作品,或是超級縮小版的擬真創作。

原先教案設計是以輕塑土為創作材料,但是考量學生的手作能力和細心度,最後選擇了「羊毛氈」,它的可能性比一般材質更具延展性,效果非常好,做食物或是其它題材的擬真都非常適合,這次聘請專業的羊毛氈藝術家入校協同教學,讓學生能很快抓到羊毛氈的特性,事半功倍,雖然只有一節課,但是看到學生們努力珍惜學習機會的表現,還是覺得安排得很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