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在第一期行旅重圍中,透過學生在都市生活的移動過程,從材質/紋理(質感面向) 觀看”圍”所傳達的意念,言說自己的感受,並透過材質-觸感-感受的轉化,形成城市讀美記的語句,並將感受的詞句刻鏤,作為質感試驗之道具。
  本期進一步讓學生運用城市讀美記的刻鏤詞句以環境材質進行相似及反差的質感替換之試驗,再嘗試以紙製作不同觸感之試驗,最後結合收集的材料質感作為人間讀美記的成品。

美感預期成果

1. 透過課程體驗理解質感因素(材料/紋理)對於主體對象物的影響,思考材料的合適性。

2. 透過課程發現文句語意、材料與背景質感間交互關係,體會合宜的質感表現方式。

3. 透過課程體驗從生活取材,思索意象與質感表現的緊密連結,探索「符合需求」與「對象適性」的材質擇用原則。

 

教師課後省思

  • 設計理念-用質感述說行旅

所以,面對各式各樣的質感,你,會怎麼解讀?又或者你會怎麼表達?

走過城市中材料交織的牆面,行者用質感解讀都市生活的調性。此次課程設計時將前期運用閱讀理解的概念-了解詞彙、理解文意、摹寫文句(應用)、創寫(表達以個人為基礎對於世界的解讀),形構學生自己專屬的質感美感述說-「城市讀美記」作為基礎,嘗試從文字意象尋找不同於原初材質的材質表現可能性,讓學生熟悉美感由感知、表述到轉化再製的脈絡。

  • 難題-熟成操作課程體驗的模式與試驗

以圍為題,在上期雖已經找到運用多重感官覺知思索美感,並以借用語句改寫的方式,依「感覺-系譜-感受」的模式形成為詞句的表達方式。然而,由於課程期程較短,學生雖然已習得此一轉化模式,卻欠缺更多的練習機會,深化並內化此一學習模式。另外就美感學習過程,物-人之間往復影響極其重要,上期的學習僅得人由感知物到表述的歷程,尚未有嘗試運用物形塑感受的機會。

  • 未來-探尋合宜的場域及形式實踐質感美

在本學期人間尋美記課程中,透過學生在城市讀美記形成的刻鏤語句,進行相似及反差的質感替換之體驗,結合收集的材料製作不同觸感紋理之質感,並在環境材質中尋找合宜的材質作為人間讀美記的成品。

然而,因為學生學習階段所習得材料操作技巧所限,尚無法直接處理現實生活中圍的質感改變,期盼在未來能找到適合此一學習階段學生學習特質的實踐方式及場域,讓質感美的學習更加完整,更能深化成個人素養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