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生態城市設計師 | 美感教育

人人都是生態城市設計師

課程資訊
  • 學校:桃園市武漢區武漢國小
  • 教師:周似諭
  • 課堂:藝術/美勞
Read More

課程簡介

本課程「人人都是生態城市設計師」融合藝術領域與環境教育,以《安妮新聞》為引導,結合美感智能閱讀與永續發展概念,帶領四年級學生認識綠建築與生態共融的城市設計理念。課程從激發學生對綠建築的興趣開始,透過欣賞與討論《安妮新聞》中的建築範例,觀察建築與自然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進一步了解人與自然共生的重要性。學生以小組方式進行城市建築與環境生態分析,並透過抽取生態任務卡完成個人創作,發揮想像力與創造力設計屬於自己的生態城市。設計內容涵蓋綠屋頂、動物共存、能源節省等永續議題,引導學生從系統思考出發,實踐解決問題與美感創作能力,培養其藝術涵養、人際合作與環境意識。整體課程鼓勵學生將學習與生活連結,從小培養成為具備生態永續思維的未來城市設計師。

課程目標

  1. 能透過閱讀與觀察,理解生態建築的概念與綠建築的特徵。
  2. 能欣賞並分析不同城市與建築環境的特色與生態背景。
  3. 能發揮創意,設計兼具功能與美感的生態城市建築。
  4. 能理解並應用生態任務(如綠屋頂、雨水回收等)於建築設計中。
  5. 能以合作討論與成果分享方式,進行團隊學習與溝通表達。

教師課後省思

(1)學生理解綠建築與生態概念的程度不一

問題:部分學生對「綠建築」「生態共存」等抽象概念較陌生,可能只停留在表面造型設計。

對策:可增加影片示例或生活中的實體觀察經驗(如校園觀察、實地照片比對),加強認知連結。

未來規劃:課程前可加入「綠建築導讀週」或協同自然科教師先鋪陳基礎知識。

(2)小組討論時部分學生參與度低或依賴他人

問題:學生在小組任務中可能未能有效互動合作。

對策:可明確分工,如由「觀察員」「紀錄員」「發表員」各司其職,提升參與動機與責任感。

未來規劃:導入合作學習策略,並加設小組互評機制。

(3)學生作品創意豐富但缺乏實用性思考

問題:孩子可能傾向天馬行空,但忽略建築的實際功能或環境關係。

對策:教師可提供「功能性設計提示卡」,引導學生兼顧美感與實用性。

未來規劃:引入「角色設計思維」,如假設自己為當地居民或動物來使用建築。

(4)評量方式可以更加多元化

問題:目前多以學生完成的設計圖及產出的作品為主要評量依據,忽略過程中的思考軌跡。

對策:可在作品完成後邀請學生上台發表作品裡面及創作中的巧思,或是透過錄影錄音的方式呈現,上傳至班級平台與全班共享。

未來規劃:納入歷程評量與自評回饋表,讓學生反思自己學到什麼、如何改進。

周似諭
桃園市武漢區武漢國小

Read More
其他美感課程

文章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