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課程先藉由生活中的10種物品幻燈片及影片,認識物品表面處理質感產生的視覺印象。理解生活中各物品表面因質感不同,而產生的視覺與觸覺效果亦不相同。

接著讓學生兩人一組校園實察,分組以手機照相記錄植物葉面及樹皮、水池水面反光、汽車表面、窗戶玻璃、不鏽鋼造型、馬克杯、磁磚、塑膠製品、潮濕或是乾燥的磨石子地板等表面。讓學生認識物品表面,因視覺與觸覺關係,對於物品質感所產生之不同感受,間接也影響個人對於物品美感之感受與欣賞。

分組在電腦教室中,分類整理所拍攝之亮面、霧面、粗糙、平滑、柔軟、堅硬、溫暖、冰冷等物體質感相片。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物體之亮面、霧面、粗糙、平滑、柔軟、堅硬、溫暖、冰冷等質感處理效果與物體材料質感選擇關係。
分組選擇亮面、霧面、粗糙、平滑、柔軟、堅硬、溫暖、冰冷等題材,選擇課程提供之素材為主題,每組組合不同質感材料黏貼成記事本封面,讓學生透過不同素材表面質感,製作出不同質感有特色之筆記本封面。共同分享每組設計之封面所呈現之視覺、觸覺質感差異,豐富生活中對於質感美感經驗。

美感預期成果

1.學生透過學習,能欣賞質感帶來的視覺美感,增進美的感知能力。

2.學生能經過實作體驗,瞭解到質感對於生活環境的影響。

3.透過體驗的歷程培養質感的覺察力與敏感度。

 

教師課後省思

學生對於質感分類,雖然會依照亮面、粗糙面、反光、霧面、柔軟、堅硬、尖銳、冷、暖等類別區分,但也會依照個人心情感知,來分類,例如滄桑、黯淡等名詞出現。或是直覺例如生物(以青蛙、蜻蜓、蝌蚪等表皮為主)。可在第一堂課時針對質感定義在強化分類依據。

作業製作進度在前期規劃時,已有直覺會延長製作時間。但進行分組質感報告時,卻發現各組給予報告組別的回饋亦非常踴躍,以致拉長各組報告時間,是好事,但也是後續教學實須適當控管處。

質感封面作品創作,依據每一個班實際創作情形酌予調整進度,教師可適時指導畫面構成方式、質感分布比例、視覺與觸覺質感表現方式等,及時給予學生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