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不同質感帶給人不同的感受,大部分學生並沒有重視和仔細認真的品味。物品的質感所傳達的訊息,和思考物品呈現的質感是否是自己想要的。
所以,在課程一開始,是讓學生討論搜集不同質感,去發掘同一種材質,有哪些不同的質感。經由分析質感的不同屬性,結合感覺形容詞,組織學生質感資料庫。透過課程讓學生對物品質感的意識覺醒,加強情感與質感之間聯結。在了解質感表達的屬性之後,用質感來表達自己個性的特質。在了解自己的同時,也內化了質感傳達的意涵。
美感預期成果
透過尋找質感的過程,啟發學生對物品不同質感感覺的重視。在分析各種質感的感覺,並經由形容詞的結合,讓學生可以了解設計物品以質感傳達不同的感受。
質感經驗經過內化與情感結合,讓質感成為一種創作中表達情感的一種途徑。讓學生試著找出代表自己個性的質感,以質感闡述自己的特質。
學生做好的質感方塊,在課堂結束之後,會佈置在校園的樓梯的牆壁上,讓每一個經過的學生都可以在經過時觸摸,讓不同年級的學生也可以體驗質感經驗。
教師課後省思
- 質感方塊製作的量太多太雜,所以呈現的美感降低。所以下次進行時會考慮限縮材質,讓學生思考將材質以不同的方式呈現,和呈現時畫面的排列效果。
- 對於質感感覺的思考太短,聯結不夠深,下次進行時會考慮加深內化質感感受的部分。
課程規劃
-
0{{(key+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