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課程構想源自於安妮新聞中的一張畫面,標題為「前進的多種可能」。這幅俯視地圖引發了我對校園空間的思考,並希望將其轉變成一個不再壓抑和封閉的場域。
卓蘭高中的山林環繞、多樣的樹種和自然生態,成為了這個特殊課程的理想場所。我們將以校園地圖為核心,探討如何營造景物在空間中的位置關係。同時,我們將引用北宋郭熙的《早春圖》中的山石構圖,與學生們討論山水畫中常見的空間構圖形式,並分析其特色和所傳達的感受。學生們將運用所學,將各自取景的畫面構築成拼圖,並在水墨技法課程中完成一幅校園水墨工筆拼圖。
最後,我們將結合新媒體科技,將水墨拼圖作品與 AR 擴增實境相結合,開啟校園中的多種可能性。透過這個創新的結合,學生們將能夠以嶄新的方式體驗和欣賞他們的創作。
這個課程將帶領學生們運用美學原理和藝術技法,發現校園中的美,並將之轉化為創作的能力。透過探索不同的視角和創新的結合,我們相信學生們將獲得豐富的創意和美學體驗,並將校園空間重新詮釋為一個充滿無限可能性的場所。
課程目標
- 學生能藉由過去所學之美的形式原理,發現校園中美的寶藏
- 學生能分析移動視點與焦點透視的差異
- 學生能理解郭熙三遠法與三視角的關聯。
- 學生能分析空間構圖與感受上的連結。
- 學生能辨認生紙與熟紙之間的不同
- 學生能運用不同工筆線描在拼圖創作中。
- 學生能藉由水墨所學創作校園的不同面貌。
- 學生能總結史前到南宋間,各時期中國美術史的發展特色
- 學生能創造 AR 擴增實境影片與平面拼圖工筆畫結合
- 學生能將此單元的學習內容,製成學習歷程檔案。
教師課後省思
- 中國美術史部分學生說:講太快。為了讓他們專心聽課,我使用表單小考的方式進行,可 open 自己的筆記測驗。考試重點也運用簡報中的紅字呈現。
對策:速度放慢,講完一時期可做提問引導學生回顧,再接續下一時期的發展。 - 工筆染出墨色層次,對於非美術班學生來說沒有概念較為困難。
對策:之後若再進行此單元時,要確認學生們皆有素描中光影亮灰黑之概念。 - 攝影作業繳交校園照片與影片,若請同學回家完成,約百分之八十的人未能做到。
對策:利用上課時間讓同學們完成,並指定繳交至 Google Classroom 作業區才可下課。 - 同學們列印自己拍攝之校園照片時,規定說明地不夠精確。
對策:規定說明後抽問同學附誦一次或問同學懂不懂老師說的意思,請他用自己的話將老師的規定表達出來。 - 這次校園三視角照片與最後 AR 需要的影片沒有一起完成,造成花草樹木已非過往之景,學生們也需再花一節課攝影短片,因當初無思考最後結合新媒體科技之緣故。
對策:下次若再實行時可做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