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本課程設計結合學校在地資源:以永樂市場的”布料”為出發點,介紹利用地毯工廠剩料表達對大自然的關心與愛護的阿根廷藝術家Alexandra Kehayoglou(忠泰美術館之講堂牆面設計之藝術家)與紡織角料的循環經濟〈有布組合〉的環保理念與社會行動,帶領學生認識到布料的循環與運用,並以布料工廠生產過程中剩下的角料為質感材料,思考能做出哪些質感的手作小物。
藉由角料(布料)的觀察,布料的紋路、粗細、厚薄…等表面質感的產生,並能夠連接延伸出可見的功能,或帶給使用者無形的感受。經由能夠意識到生活中布料的質感對自身與環境所造成的影響,同時能透過動手舊衣/角料再運用與設計,製作出日常中所看到的物件或想像的物件,感受在地布料質感的美與啟發環境永續的素養養成。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從布料能欣賞不同材質所產生不同的美感。
  2. 學生從中能瞭解質感對於功能/美感所產生的影響。
  3. 學生從中能聯想質感對於日常生活中所產生的關係,喚起他們對自己生活中質感的觀察與意象。
  4. 學生能了解材質與質感的生活運用。

教師課後省思

  1. 工具使用之安全方面:學生美工刀用完不馬上收刀片、刀片外露隨意擺置的現象,老師在旁看得心驚驚。除了口頭加強安全宣導使用規則外,將每一排第一個桌子併攏,成為美工刀專屬使用區,只能在台前使用美工刀,不准在自己位子用。因為設在第一排,教師方便就近觀察與監督。
  2. 工具使用技巧方面:觀察到學生將風扣版裁得像狗啃,與不知如何使用美工刀,太多用力或角度太直的情況有關,事倍功半之餘達不到預期效果,也潛藏使用安全。體察七年級學生是第一次接觸風扣板材料,教師提示美工刀使用的力度與角度,以比喻像拉小提琴的力度、加上鐵尺輔助,可超出邊界裁能輕鬆切斷,多數學生獲得幫助與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