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本課程為結合生活科技、健康體育與藝術領域的跨領域校本特色課程。以學校旁的石光古道走讀為主軸,延伸出「友誼與自我挑戰」的創作主題。學生在生科領域中認識環境維護的重要與不同的塑膠材質,發現6號塑膠能製成熱縮片;在體育領域實際挑戰登上古道,體驗體能與意志的突破後,於藝美領域閱讀《安妮新聞|我的朋友》專題報導,從中引發對「友誼、陪伴與理解」的思考。接續以個人爬山過程中與朋友的互動、自己內心的掙扎與突破為創作靈感,設計出專屬於自己的「記憶縮片」吊飾。作品不僅記錄了身體的移動,更封存了心靈的對話。學生以配色搭配省思短語,表達登山旅途中最有感的瞬間,完成後並進行分享與展示。整體課程強調身體經驗與情感回顧的整合,讓學生學會在藝術中表達真實的自我與人際連結,留下專屬於青春記憶的一片縮影。
課程目標
- 體會走讀在地環境(石光古道)後的個人挑戰經驗,並轉化為創作靈感。
- 閱讀文本《安妮新聞|我的朋友》,理解友誼、陪伴與共感的情感意涵。
- 練習以圖像與文字結合的方式表達個人內心經驗與人際連結。
- 體驗熱縮片創作流程,發展個人化的藝術作品。
- 練習色彩搭配與主題詮釋,並能透過配色與省思語句,將個人經驗濃縮於熱縮片創作中。
- 發表作品並參與欣賞與交流,學習觀察他人作品、表達自我觀點。
教師課後省思
學生普遍正向回饋認為這是一堂「有記憶、有感情」的課,未來規劃建議可考慮與家庭教育結合,擴大學生對人際關係的理解,並持續與其他領域合作,深化課程整合的深度與廣度。
問題 | 對策 |
學生創作思路一開始較為抽象,難以進入主題? | 透過登山回顧影片、圖像引導與《安妮新聞》的文本閱讀,幫助學生重新喚起感受,並用引導式提問讓他們思考具體場景與夥伴互動。 |
有些學生對熱縮片操作不熟悉,影響作品完成度? | 分小組進行操作,老師先進行集體示範,並於各組安排小老師協助指導與提醒操作步驟,回歸學生實作時,由組內小老師引導協作,提升整體完成度與學習信心。 |
部分學生過度依賴模板構圖,
作品易趨雷同? |
鼓勵在配色與短語上凸顯個人風格,並在課前示範中納入多樣創意作品案例,激發個別化創作。 |
時間安排緊湊,
分享階段容易被壓縮? |
建議未來課程可彈性規劃為兩次進行,第一節聚焦創作,第二節專注發表與交流,讓每位學生的作品故事能被完整聽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