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熱門閱讀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標籤 關鍵字 #質感

黑色與光線
以質感為課程探索構面,第一部份於利用墨與自然素材,運用自製的工具及物料,進行點線面九宮格質感體驗,第二部份則是表現黑色在不同的光線底下可呈現的各種形貌及紋理。
南島文化拼盤
課程設計以台東在地原住民卑南、阿美及達悟族傳統服飾色彩為主,結合南島文化作美感形式比較。讓學生運用原住民文化,結合當地文化色彩,設計製作出作品。
綠林的秘密基地
學生經常在步道下談天、休憩。單元活動設計將引導學生採集步道下的元素,包含聲音、陽光、風、落葉,讓學生在設計思考中能保有自然元素的思維,以網織結繩和竹架支撐作為創作材料,設計綠林步道下的秘密基地。
不只是盆器-純粹植感
課程初始引導學生觀察觀葉植物的特性,以資訊圖表方式詳細記錄葉形、葉序、生長環境及外在條件。依適著植物生理及姿態提出合宜的盛裝器皿,「純粹植感」美感課程,除了視覺的美感練習外,在小小的table gardent中實踐環境共好的美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