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蒐集質感元素,運用實物版畫技法,將質感肌理做出視覺平面的呈現並轉化。
熱門閱讀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標籤 關鍵字 #質感
利用食物擺拍探究生活中質感的呈現,再利用圖層置入轉換杯子蛋糕的質感,並能表達意涵。
認識校園植物,觀察外型,尋找秋天植物的秩序美感,學習美感構成,用植物構成排列組合,將其留在布上,加入單寧變化呈現自然美學。植物單寧可變色,加熱後保留形狀。七年即構成課程,學生理解植物印染美感。配合七年級生物與五感課程,覺知自然,認識植物構造,實際運用。
認識色彩味覺食物聯想,尋找可食校園植物,包括蔥、芳香萬壽菊、薄荷、野莓等,進行植物種植及色彩取樣、味道評估、香氣記錄,製作植物色票;學習咖啡和茶葉風味索引工具,運用色彩和文字表達味道,合作完成校園植物風味輪。
本課程希望學生能理解基本設計的原理,透由生活觀察美感概念的學習,進而實際操作應用。
提取環境色彩,重組分析色彩後,以壓克力、滴膠等色彩創作活動,體驗色彩於異材質間的流動變化。
認識月桃在原住民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了解月桃這個材料,並從中學習月桃的加工處理。
,本課程將帶領孩子整理過去自己的經歷,或展望未來的夢想。透過 比例、結構與質感的探索,將這些念想轉化成一座給自己的獎盃,在最後的展覽與頒獎典禮 肯定與鼓舞自己。
連結埔里歷史悠久的造紙文化,運用設計思考挑戰將紙漿製作成立體花瓶,並探索與嘗試不同質感所呈現的花瓶效果。
學生進行質感蒐集、觀察後,再進行聯想思考質感轉換的意義與想法。蒐集與主題相關的生活物件,以呈現質感紋理來強調主題。讓質感採集融入在微型版畫創作裡。
以編織(自由織法)的方式將前幾堂課所實驗的質感編織起來,如杯墊與所選擇的器皿搭配,透過實作的編織體驗質感的組合。
「拈花惹草」的課程設計是處理生活中「花器與花草」的對話,體會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課程將從「什麼東西可以當花器?」打開序幕,接下來學生們將處理花器的質感議題。
將主題設定在校園中的樹木。從校園中樹枝的比例感受美感比例。再從校園修剪的樹枝中,截取一段姿態最美的比例。
課程以校園觀察切入,以質感與色彩兩元素作為視覺元素併呈拼貼,深入以自然物作為觀察對象進行造形/色彩模仿再創,帶入自然物水彩調色主題挑戰。
觸摸不同質地的纖維,探索不同的質感層次,思索改變與創造的無限可能。美感來自生活,為了提倡環保永續的概念,結合校園枯枝素材,轉化材料的基底特性,講究材料的處理方式。
質感是視覺、觸覺及記憶經驗的總和,本課程透過蒐集質感元素,運用實物版畫技法,將質感肌理做出視覺平面的呈現,並將質感紋理轉化為內在情緒、感受,然後表達出來。
本校操場後方的看台上方,學校出租給廠商安裝太陽能板,為了學生安全而加設鐵網欄杆,為了能美化欄杆內部的雜亂視覺,加上去年的看台階梯的美化,變成宜中美學天地,採購空白的白色防水帆布,讓學生們分班彩繪空白的白色帆布。
本學期安排了質感好物、衛生紙籃兩個課程,偏鄉小校學生喜歡有實際的課程內容,純美術的素描、水彩,讓學生養成視覺的基礎,讓學生可以在未來的其他課程設計上多元的應用。
探索生活中視覺環境,以泥板畫為題,鑲嵌屬於個人風格肖像,運用色彩關鍵要素。
認識蜂巢紙(板)的結構、種類和特性,生活中應用的範圍,進行造形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