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點線面構成及採集而來的植物固定在塑膠板上,設計單位圖形。使用水泥(珪藻土等材料)進行灌模,並介紹商品之可複製性。
熱門閱讀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標籤 關鍵字 #質感
透過拓印的原理,蒐集質感,並透過構成之練習,完成拼接圖花設計。再藉由矽膠、水泥等多元材質,探索質感之美。
介紹生活中各種自然與人工材質類型的編織作品,釐清「質感」的定義。就是指物體材質所呈現在色彩、光澤、紋理、粗細、厚薄、透明度等多種外在特性的綜合表現。介紹從國內外大地藝術季作品以編織為創作表現技法的藝術裝置,透過各種編織技法與應用學習,完成設計結合編織技法之臺東地景裝置藝術。
探訪學校周邊生態園區,從觀察環境延伸到色彩的感知,細微地剖析自然的色彩,在光線下自然色彩的變化認識自然物的構成美感。藉由拜訪在地藝術工作者的自然媒材創作,引導學生蒐集自然素材進行手抄紙製作,並且依據美感經驗組合色彩樣本、裝置於標本木盒中,搭配燈光布置的設計,完成一件色彩標本箱的美感家飾。
課程設計以「色彩」構面為教學核心主軸,讓學生採集、觀察、分析自然素材,透過顏料的製作,覺查環境中的美感元素。
探訪學校的鄰居—田浦生態池,從觀察環境延伸到觸覺的感知,細微地剖析自然的質感。藉由植物拼貼創作,引導學生蒐集植物進行手抄紙製作,並且依據美感經驗製作植物相框,搭配燈光布置的設計,完成一件獨具美感家飾。
本課程特別著墨於「從原料到材料、從零到壹」的創造過程,建立學生對於土地的連結。學生在校園中蒐集適合入紙的素材,製成具有斗南高中校園元素的手工花草紙,並做成立體造型紙燈罩!
本課程藉由安妮新聞引導實作3-4 樣水泥製品。讓學生了解,水泥可進行抹鏝、灌注、雕塑等施工形式。
讓學生發現開發軍眷村的美,推動屏東在地化,利用勝利星村相關元素,創造作品。
延伸勝利星村探索的元素,著眼於立體創作,呈現當地生活環境和文化創生的理解。
本課程引導學生善用設計與科技手法,探索並採訪百工百業,甚至是新興職(產)業的專業人士,藉此思考未來職業所需能力,透過多元學習,讓知識與生活連結,因應變化快速的社會。
本課程引導學生善用設計與科技手法,探索並採訪百工百業,甚至是新興職(產)業的專業人士,藉此思考未來職業所需能力,透過多元學習,讓知識與生活連結,因應變化快速的社會。
引導學生提升對光影美感的敏銳度,從學校中的角落開始,探索在空間中所具備的光影美感。
讓同學們體驗到如何利用構成的概念將所有的作品進行規劃與陳列,藉由全體同學大量且元素相近的作品,呈現出具備構成美感的展出畫面。
介紹臺灣傳統紅磚,從立體排列引導美的原則概念,進而運用材料為作品架構安排。
製做一個在餐桌上可以增進家庭感情又有美感的生活工藝器物-竹編隔熱墊。
竹工藝體驗課程活絡竹藝技能,強化創意加值與設計知能,認識素材與美感體驗。
觀察生活周遭的紋理與質感構成之美,將概念轉化為協調與美的立體造型時尚紙服飾。
延續上學期紙衣飾設計,聚焦從植物汲取美感元素,以壓印的構成方式修改衣飾,結合異材質,試著闡述自己的設計理念。
巧克力飽含對人的記憶與心意,讓美感不再只是表象,設計符合自己心意的巧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