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欣賞街道與生活空間特色,讓學生在美感構面的探究與體驗中,培養對美感的自信與能力。
熱門閱讀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標籤 關鍵字 #色彩
從族群文化的演變發展來思考未來城市的可能樣貌,配合美感課程的知識經驗讓學生嘗試提出個人對於城市未來的想像計畫。
透過學習體驗去感受質感媒材與生活美感的重要性,並配合構成、色彩兩大構面所交織出的視覺饗宴。
以校徽圖案作為原型,搭配合宜的校園代表色彩,強化學生對色彩運用之經驗。
延續上學期以「服裝搭配」為主題的美感課程,更專注於服裝的色彩意涵、比例等搭配問題進行討論。
根據膚色搭配合宜的色彩穿搭,運用衣著美感找出符合自我身形的穿搭比例。
了解生活環境中合宜的文化色彩,應用簡單的色彩構成表現出某一客體的色彩意象。
期望學生不僅增加美感經驗,也能夠發現日常生活不曾注意到的色彩元素、欣賞不同色彩產生不同的美,進而學會在日常生活,隨時隨地就可以去思考任何人事物的色彩問題。
發現校園一角色彩調合及衝突配色,分析色彩並創作與環境和諧搭配的作品。
以色彩多元組成形式出發,培養美的判斷能力、觀察美感視覺細節,將初階色彩美感提升轉化為美學素養。
調查家鄉街道色彩進行家鄉街道地圖設計,創作家鄉地圖。
以構成及色彩構面的練習,讓學生完成合於規定、有秩序且具美感呈現的備審資料。
以學生生活環境中的八掌溪為主,引發動機,從對八掌溪的文字轉換為色彩,學習色系及配色概念
把環境議題跨領域結合食農教育、擺盤、擺攤、企業識別概念,帶入美感教學,最後於園遊會中呈現出環保手作市集的風貌。
透過對家鄉的認識,讓孩子重新認識台東這塊土地的質感與色彩,找回人與土地的連結。
藉由實際體驗大自然的繽紛色彩接觸天然、化學、金屬材質的線材累積經驗,引導學生觀察探索生活中不同素材的質感感受。
透共燈罩配色,從生活著手,將初階色彩美感提升轉化為自身的美感素養。
透過城市走讀的美感經驗,思考沿途都市景觀與美感帶來的視覺感受。
藉實作加強生活經驗與美感的連結並創作生活美感小物。
本主題課程奠基於理解構成中的物件關係、色彩的調和關係、材料的變異性等基礎學習之上。本課程由四個任務串連而成,運用合宜的材質或色彩等進行視覺設計,創造屬於個人故事的資訊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