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以「結構」構面為核心,設計各種結構挑戰與試驗,讓學生透過實際操作,思考結構問題並累積結構設計經驗。接著以瓦楞紙掛盆架設計為題,讓學生設計、製作具支撐與展示植物功能的器具,讓學生在思考結構穩固過程中兼顧美感的思考。
熱門閱讀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標籤 關鍵字 #結構
本課程藉由生活中的鋁線材料,去構築符合美感的結構體,透過由淺入深的逐步探索過程,讓學生經由實際操作去累積結構美學的判斷力。
以結構KIT美感學習工具,讓學生體驗同一種材質不同結構造成的不同強度及體驗物品的結構造成的形式與功能之間的關係。由此知道一張紙會因結構的改變,而產生能與重力相抗衡的支撐力,結構只要比例均衡就能同時展現力量及美感。
以結構KIT美感學習工具,讓學生體驗同一種材質不同結構造成的不同強度及體驗物品的結構造成的形式與功能之間的關係。由此知道一張紙會因結構的改變,而產生能與重力抗衡的支撐力,結構只要比例均衡就能同時展現力量及美感。
「燭起結構」以自然界與生活中具結構條件之例子初步認識結構,如蜘蛛絲、葉脈、樹枝、雨傘、椅子、建築等例子,讓學生發現原來生活中能抵抗地心引力與力量的結構,並以鐵線與吸管練習一個小的結構,熟悉材料後開始設計結構挑戰任務----燭臺設計,燭台必須耐重、抗震與兼具美感,作品須作例設定,讓結構中比例的趣味開始出現在各組作品。
何謂結構? 透做手做過程認識紙張,學生會用瓦楞紙製作卡榫、做出想要的造型結構
透過「甜筒」承載器的設計來了解結構設計的力量及美感。
以「結構」為教學核心主軸,利用窗花先讓學生透過解構圖案,發現具有支撐力量的結構圖形,以及單純營造視覺美感效果的裝飾圖形,藉由教學活動實驗操作體驗結構支撐的力量,也帶領學生發現花窗結構虛實的美感。
以生活物件及環境建築來觀察『結構』的組成,讓學生檢視公共環境中的『結構』存在樣式,對照非南島民族的結構差異性,進而,藉由竹筷、壓舌板、厚紙版、綁繩等多元的材料,做結構的支撐與空間練習。
利用自然界中的結構帶入主題,觀察樹木、葉脈、蜂窩、鳥窩等結構,再切入蜘蛛網的結構,使學生了解網狀結構的特性。利用木框與麻繩,融合不同的線材,使之具有美感可以承裝物品。
引導學生關心環境議題,融入結構,思考創造具有美感且能對抗地心引力的乘載體。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課程著重在解決向下墜的力,小組使用義大利麵與熱熔膠,設計一橫跨A到B的橋,透過測試,觀察力與抗力中所產生的美感。
從大自然與生活設計品學習結構材料的選擇與形式的配置。使⽤紙張以「折」版結構與「切」線結構……,讓平面的紙張透過形變產⽣空間與質性上的改變;體會一張紙新結構的承受力。
本課程藉由生活中的鋁線材料,去構築符合美感的結構體,透過由淺入深的逐步探索過程,讓學生經由實際操作去累積結構美學的判斷力。
體驗紙類、布類、繩類經過彎摺、重疊、卡榫、編織所改變的結構,欣賞使用結構所呈現的智慧工藝藝術並在動手體驗中增加其他功能的開發提高,對於結構的美感經驗。在師法自然的結構中體驗其奧妙之處進而在生活中運用。
以〈美感學習工具手冊指引〉的紙模模板提供學生操作練習黏合平面紙形。初步體驗「造形」和「結構」關係,理解同一張紙改變形式,就能改變結構關係。接著嘗試不同造型組合且說明其用途,目的連結「造形」和「功用」的關係。透過容器乘載作用,嘗試重量對結構的影響及思考如何補強(思考可能的材質銜接點及結構可能遇到的問題)
本次課程運用鐵絲及連接球將吸管組合起來,透過試驗撐起書本讓學生認識垂吊式和支撐式兩種力的傳遞特性,然後小組進行服裝及帽冠的製作,過程中了解身體尺度擴大身形,穿戴展示後比較美感與差異。
經由童年與紙的記憶認識了解紙的多樣貌,引起動機後,藉由課程讓學生從平面到立體練習、質感的練習,了解瓦楞紙的特性和功用,搭配環保議題,整合對美感的感受後實地練習,讓學生嘗試使用一種以上的方法在一個作品上,希望他們能藉由實驗,勇於嘗試得到樂趣,增添生活與美感的呼應。運用在生活事物,進而動腦發想製作出承受力更高與變形的瓦楞紙家具〜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