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馬祖地區閩東建築為出發,讓學生清楚認知家鄉建築之美與文化內涵,察覺閩東與閩南文化的差別,最後能實際動手操作完成作品,體驗先民胼手胝足辛勤奮鬥的精神。
熱門閱讀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標籤 關鍵字 #結構
透過日常隨手可得的餅乾,以層層堆疊排序的方式,進行「力」的初探。從結構與構成的體驗創作中,自然而然的發現美感,體會對美的感受力。
讓學生選擇適當材質,考慮配置與形式的合理性及整體構成,進一步展現結構之美。
透過日常隨手可得的餅乾,以層層堆疊排序的方式,進行「力」的初探。
以傳統手工藝摺紙手法─「三角插」為概念,請小組應用插梢的模組構造方式,打造出不同款式且穩定性高的作品。
思考從平面轉化成立體造型,過程中體會物件的接合構造,並從中了解結構之美
以「結構」為出發點,透過積木的排列組合,思考生活中一般常見建築、橋樑及其造型結構,背後設計考量原因及表現形式,運用面狀、條狀結構,建構出兼具耐重、穩固及美之造形。
一開始先用簡單的紙張摺出具有支撐力的結構造型,讓同學發現結構。接著配合校慶,讓同學分組設計吉祥物,嘗試運用不同的材質和結構方式製作草模後,請同學上台說明自己的結構方式,最後將草模放大完成大型的立體作品,在校慶時展示成果並舉行投票。以色彩為主題,先讓學生了解色彩的基本知識,然後藉由活動讓學生擴充對於色彩名稱敏銳度,接著練習用壓克力顏料調色。最後讓同學繪製簡單的圖案,嘗試各種配色的效果,運用版畫技巧印製成門簾,展示在校園當中。
以羅馬水橋的結構、構成與構造為例,點出從實用目的出發時,在古代美感呈現的特徵為何。
請學生分組設計屬於自己的點心盤架,當中學生必須設計並實作出對於食物盛裝的期待與想像,《她》必須是具備承載點心盤的結構物。
課程『結構橋美力』單元,引導學生發現其結構中力的作用與美感的關係。
美感從在乎開始,透過一系列的結構體驗課程,讓學生能主動發掘生活環境中的各種結構。
理解鏤空的水泥磚的結構,嘗試利用有效的支撐結構設計實用的作品。
運用繩結來固定物件,搭配結構骨骼的關聯,帶領學生進行力與美感結構設計。
在本課程中,藉由美感電子書的結構章節與環境中的物件事例引導學生從生活體驗中理解人類與各種生物為了生存,發展出與地心引力相抗衡的策略就是結構的力量。嘗試讓一張紙不靠黏貼、不倚靠其他物件,單純運用折疊、裁切使其站立起來,並能達到一定高度的美感試驗,由此知道一個好的結構設計,只要比例均衡就能同時展現力量及美感。
一張紙,是如此的單薄,約能放上口紅膠的小物品,而不讓物品掉落。若將紙摺成波浪狀,則可以因為紙摺的等分多寡而增加其承受力。
使⽤ 西卡紙 來練習,適當的結構設計能讓平面的紙張產⽣空間與硬度等質性上的改變,運用摺紙或是剪貼組合等手法,使其成為一個能夠盛裝 5 顆柳 丁 ,能方便拿取、順利搬移⽽不會滾落、崩塌的容器
以瓦楞紙材試驗結構與美感概念,讓學生設計出坐不垮的美感結構椅。
使用鋁線設計出手機自拍架,同時具有美感、高度、承重等特性,建立學生對於結構有基本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