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的結構創作,美感結構造形的鑑賞力培養。
熱門閱讀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標籤 關鍵字 #構成
透過動手做,了解構成中元素、畫面輕重之安排,由觀察及欣賞地方城市之特色,進行城市地圖創作。
構成的導入與體驗與觀察,設計創作兼具美感之校園硬體建置。
從秩序出發,了解格線、主從關係與對稱的構成概念學習,最後以野餐會學習日常生活中構成的美學。
從實驗中探索與體驗構成的美感,了解構成的形式。
從生活化的服裝穿搭出發,以『構成』為主軸,『服裝搭配』為主題的美感認知課程。
首先利用色紙的分割與重組,說明構成的概念,以美食酷卡設計學習規劃與佈局。
理解平面廣告單的優缺點,並且知道該如何調整該廣告單的缺漏;能從自己製作的個人頁發現「構成」的要點。
透過美感元素的分析和統合,引導學生解決美感與生活運用間的學用落差,並且透過反覆不斷的練習,達到美感在生活,生活在美感的教育理念。
了解基本的構成要素如線條、色彩、空間、質感...等,並學會經由理性與感性的謹慎抉擇,做組合安排,使生活環境更具有美感的境界。
1.\t對於logo能解讀並說出其特點及優劣。2.\t能觀察蒐集當地環境中的色彩,並建立色彩庫。3.\t對於現有logo能提出合乎美感要素以及地方特色的改進意見。
從個人心願小卡的編排,到過年期間,以家庭準備的乾果盤練習擺放,進而到班級佈告欄分類規劃的呈現。
從社會科教科書中學習的統計類型圖表進行美感的比較,讓學生從觀察對圖表美感經驗的描述能力開始,並透過觀察經典案例如何運用視覺化數字視覺化,並且嘗試解構與改變排列翻轉圖表形式,最後在降低雜訊、加強訊息關聯性的調整,學習如何以圖表構成兼顧美感與資訊傳達。
以學生生活的澎湖社區為色彩基礎,讓學生瞭解花磚的構成與色彩如何與當地建築融合、達到適切的色彩運用。
藉著被攝者多動向肢體張力的表現,攝影者從多角度探索畫面構成概念,拍下照片進行分析、比較與討論。
將學校豐富的植物生態與美感構面的構成做結合,讓學生從學校日常會用的餐袋,去發想體驗生活的美感課題。
「食,在美力!」即是「飲食,重在美感力!」本課程先從文具用品及書桌、書房擺整齊著手,讓學生關注到美感之首--「秩序」的重要,再從「構成」構面中選擇--主從關係與畫面平衡作為課程主軸出發,以點、線、面基本設計元素為基礎,引導學生嘗試轉換為具情感層面如溫暖、安定、冷靜…等畫面構成,並運用於淋醬、乾糧練習及甜點擺盤實作,以漸進的方式帶領學生學習合於美感的擺盤組合。
美感素養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對生活中的事物產生「啊!有~美!」的感受,透過本次美感課程,進行社區公共設施—孔蓋踏查,藉由孔蓋中圖文配置歸納出「構成」及「比例」的構面,並能嘗試轉化應用於個人「類人孔蓋藏書票設計」,藉以提升學生對公共領域的美感覺知及嘗試具個人特色的美感創作。
美感也不單是知識,也不應該是生活教條規範,他應該是合於用的目的,並適應於整體秩序的。藉由收納盒的利用規劃,發現比例與構成的秩序,累積整理術的經驗,從改善自己的書桌開始,進而改善校內印刷品,從立體轉化到平面,經由設計思考的過程,完成自身美感訓練的再進化。
課程以分組合作學習為主要教學方式,透過個人嘗試、小組分享討論再次操作的過程,加深學習印象並優化作品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