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恆春在地蔬果與食材,參照食農教育理念,製出一種在地食材「彩虹蔬果誌」。
熱門閱讀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標籤 關鍵字 #構成
製做一個在餐桌上可以增進家庭感情又有美感的生活工藝器物-竹編隔熱墊。
竹工藝體驗課程活絡竹藝技能,強化創意加值與設計知能,認識素材與美感體驗。
觀察生活周遭的紋理與質感構成之美,將概念轉化為協調與美的立體造型時尚紙服飾。
延續上學期紙衣飾設計,聚焦從植物汲取美感元素,以壓印的構成方式修改衣飾,結合異材質,試著闡述自己的設計理念。
透過圓點貼紙名片設計及比例感學習工具的海報版型設計體驗活動,探索比例概念。
結合食材的色彩、質感及口感,以視覺饗宴連結味覺饗宴。
運用黑白圓點、加入色彩讓學生練習構成編排,以「光影簍空」的構成為主,運用於燈飾設計上。
觀察植物在自然環境生長與盆栽栽種形態異同,透過質感調和、顏色搭配等,討論盆栽擺放的美感。
以最基本構成之美為目標,從生活中「擺放物件」開始,並能應用於野餐主題課程。
從生活「自然探索與觀察」開始,打開五感體驗,尋找感動拍下瞬間為永恆。
從生活自然觀察開始,結合在地特色與生活經驗,進一步用視覺圖像做閱讀理解。
透過拍攝校園,以圖文編排呈現適宜且均衡的構成,呈現「美」的樣式。
透過探索找到生活連結與認知,感受環境與自然的結合,對美感經驗的累積與論述。
本課程以帶領學生認識及記錄校園中的植物,在仔細觀察植物姿態及葉片外形後,以新媒材進行創作。
探討植物本身、花器的比例、色彩關係,並觀察植物的姿態適合何種植栽方式,建立生活美感概念。
運用在地色彩、染色植物進行配色練習,以手工書封面與線香座造型作為色彩與質感、構成構面的練習。
從中學生每日書寫的筆記出發,加入版面構成的美感知能,讓孩子透過版面構成:畫面分割、瞭解局部與整體的關係。
透過攝影構圖實驗,體會攝影中的構成如何影響影像美感。
認識校園植物、在地花卉等素材質感,運用構成方法進行植物移印創作,完成植印染書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