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程將引導學生透過實驗性動畫技術,以觀察生活中材質轉化為實驗動畫,涵蓋沙動畫、實物動畫、抽象動畫等作品賞析與實作練習,培養鑑賞知識與眼光,建立觀察色彩與質感,製作基本技能,提升藝術動畫創新力。
熱門閱讀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標籤 關鍵字 #構成
宜蘭縣人文國中
本課程希望學生能理解基本設計的原理,透由生活觀察美感概念的學習,進而實際操作應用。
本課程希望帶領學生深入探索校園環境,建構學生自己認同的校園特色,並利用基本設計中點、線、面的基本概念,以設計思考的思維,站在校外人士的角度,讓體驗者在遊戲過程中,增加對彰中校園的認識。
認識鐵花窗歷史、解析其構成元素,利用構成原則,製作具家族意義圖徽的鐵花框。
解析花磚構成,融入個人想法圖樣或造型,創作一個專屬於自己未來夢想的花磚雛形。
運用色彩、比例等構面,結合在地特色設計文創商品的包裝盒。
以圖樣 「構成」為主題,先是帶領學生認識美的形式原理,發現生活中的秩序,有秩序就會有美感,色彩也是,在色彩搭配的部分,讓學生練習─主導色調、搭配新圖樣,創作新圖樣構成秩序之美並傳遞分享給他人。
「以生活為題,美感探索為歷程」的學習,將安全教育議題融入教學色彩原理裡。具備色彩原理和運用能力,以色彩符號進行溝通傳達。透過課程觀察環境中安全標示、配色與其用途,建立安全意識。
課程中透過觀察、描繪、紀錄、搜尋樹木成長、開花、結果的樣貌,將記錄影像運用編輯軟體作構成練習編排,加以輸出成信封、明信片,讓學生寫一封致未來的自己加以收藏。
課程以校園觀察切入,以質感與色彩兩元素作為視覺元素併呈拼貼,深入以自然物作為觀察對象進行造形/色彩模仿再創,帶入自然物水彩調色主題挑戰。
所有的造型原點都要從點線面出發,當造型圖樣開始分布後就進入構成、比例、色彩的層面。在不斷探索更新視覺經驗資料庫的過程,引導學生發現圖像元素可以「重複形」出發,而重複形組合中當一方轉換方向,圖形又會呈現截然不同的空間效果。
本學期安排了質感好物、衛生紙籃兩個課程,偏鄉小校學生喜歡有實際的課程內容,純美術的素描、水彩,讓學生養成視覺的基礎,讓學生可以在未來的其他課程設計上多元的應用。
藉由發散的構成練習,學習具美感的組合造型,並完成專屬於自己的石膏芳香掛飾。
讓一塊方巾不只是單純的一塊布料,也兼具美感與功能性,著重設計、搭配與變化。
普普藝術為切入點,以台灣牆面塗鴉藝術作,讓學生理解大眾流行與藝術產物價值。
引導學生觀察國內外和花蓮車站建築造型,經由操作建築物造型組合,以察覺構成的排列秩序、色彩搭配組合和數學比例組合的美感排列與關聯;進而討論建築物與生活環境的美感關係。
讓學生了解花磚工藝的美感,運用構成原則設計花磚杯墊。
以生活出發覺察學校周遭,介紹構成概念並選用合宜色彩進行教室風格收納改造。
從生活材質為探索,實作編織質感組合並透過微觀鏡頭,比較樣貌與一般視角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