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文字設計結合幾何形構成練習,將文字轉化為食材的塊體,經由色彩的調和關係、質感的盤面素材應用於果盤的構成。
熱門閱讀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標籤 關鍵字 #構成
以探索構成為主軸,希望能利用如壁磚圖案、地毯、桌椅等生活物品探索發現構成元素,進行觀察、檢視並比較構成差異,讓學生發現其實「構成」的可能性存在於日常生活。
認識馬賽克拼貼藝術融入公共藝術 : 邀請馬賽克藝術家葉玲君老師,簡介馬賽克拼貼 與創作技巧,並介紹生活中經常出現馬賽克拼貼概念的各種案例和景觀佈置。
引導學生思考植物與人造物的對應關係,並運用收集的元素,結合三角磚的構成原理,以此創作個人的圖案設計。延續觀察、分析與實作的學習,讓學生得以對六大構面中的構成有更深入的理解。
透過美的原理原則來認識、分析校園風景,拍攝一張屬於自己故事的相片。並拆解該物件的基本元素,將各種物體簡化至單一的具象元素。
從教室中的布告欄到中午營養午餐的擺盤設計上,培養學生透過美感教育得以讓身邊原本平淡無奇的常見物,轉化為更具構成美感的動力與能力。
學生以線性分割的幾何構成為主,色彩為輔,設計自己作品集的封面。
從課程中體認更多創意擺盤及食尚風格,發現具美感「構成」的餐桌上風景。
為配合母親節的到來,學生依據適合的色彩風格,將物件組成作品,以此送給母親。
體察物件的擺放及相對應的關係,連結生活需求,以野餐活動學習日常構成的美學。
透過校園中影像的捕捉,將文字和圖片排出平衡構圖,完成一幅如明信片般的作品。
學生將印章設計的構成圖案,排列於飲料杯袋並自行車縫飲料袋作品。
學生運用美感學習構面中的構成美感,規劃版面秩序美的構成,製作攝影作品。
學生將口布以植物印染,並透過不同的摺布方式跟染色產生布面印製構成效果。
學習低彩度的調色與配色,如同減法美學,降低彩度,希望藉此也能讓學生學會體會,尊重環境色,高彩度與低彩的搭配。
主要讓學生學習美感構面及形式要素,意識到生活中的美感問題並學習整合設計。
本課程希望將環保議題與美感課程相結合,藉由結合STEAM跨域課程之進行,賦予廢棄物環保再生之美感,找到新生命!
讓學生學習設計屬於地方文化的美感小書「美感行動誌」,傳遞地方文化的美感。
以「構成」、「色彩」為課程主題,引導學生設計出屬於自己的「封面」。
課程希望將環保議題與美感課程相結合,藉由結合STEAM跨域課程之進行,賦予廢棄物環保再生之美感,找到新生命,以美感主題之構成及色彩兩構面為基礎分階段進行教學,再結合STEAM跨域思維,完成環保藝術玻璃燈製作。希望能給予學生多元面向之思考能力,提高生活資源再利用的價值,培養學生能將生活議題與美感藝術創作結合,賦予回收玻璃瓶新的生命,開創「再生」、「新生」的生活美感藝文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