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健康促進議題,將正向心理的議題帶入學習中,結合安妮新聞第 十期的腦筋急轉彎 ,讓學生從五正與四樂中發想,並進一步將正向好習慣帶入生活中 。
熱門閱讀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標籤 關鍵字 #安妮新聞
讓學生認識台灣的神獸及妖怪,進一步以不同觀點來看待神獸妖怪的存在,並設計屬於自己的神獸或妖怪,最後運用紙黏土及壓克力顏料創作出公仔。
透過小卡設計 20 個頁面篇幅,採用人物、動物或交通工具等為主題,並且懂得殘影動畫原理,從中運用動畫播放器輪軸轉動 ,讓畫面動起來。
以海洋保育為題,讓學生設計圖像,將圖串聯成動畫短片,並結合自編故事,透過自己錄製的聲音創作出一部有聲動畫片。
讓學生了解植物的生長過程,並於校園中尋找常見的臺灣原生種,蒐集樹葉創作押花作品。
從地景觀察到戶外走訪,讓學生對環境有感,並閱讀藝術家的採訪段落,以家鄉為題進行藝術創作。
閱讀安妮新聞第七期,感受人類活動、垃圾與地球間的關係,利用簡短的三行詩抒發心情感受。
說明傳說存在的意義,藉由夏季特刊「火鱷」著色圖,替上色後的妖怪命名並詮釋其生成故事。
利用數位檢索獲知各行業所需的能力與學歷背景,確立未來夢想方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以期對未來有所助益,
藉由服裝文化展現個人特質與創造力,讓學生打破傳統框架,融入個人創意、服裝功能性與流行風格,打造出自己的超人服。
結合第七期主題探討海洋垃圾與節能環保的議題,並讓學生使用AI軟體創造出反映相關議題的作品。
將理論知識化為實際操作,讓學生從設計包裝、制定售價到撰寫廣告文案,了解從農產品到消費者手中所經歷的種種過程,了解食農文化,從而建立價值觀,並能進一步將所學應用於生活當中。
本課程從插畫家瑪利亞・梅德姆(María Medem)的作品開始,和學生談論夢想,並由巴布·狄倫(Bob Dylan)的生平介紹開始,帶領學生共讀安妮新聞Vol. 15--夢想。課程中補充了蘇格蘭文學家J.K. 羅琳的經歷,並在課程結束後補充介紹禮儀師這個行業,並舉了跳脫既定認知的禮儀師工作範例給學生。
認識臺灣的鬼怪故事與其意義,並搭配圖書館的主題書展,讓學生也了解其他國家之妖魔鬼怪,最後設計出屬於自己的妖怪。
藉由安妮新聞主題文章,讓學生初步認識各種行業,進而發想自己未來可能從事之職業與其所需之能力。
增進學生對於圖像組織的基本概念與方法,再透過小組合作學習,於共讀一篇新聞文章後,完成新聞文本核心綱要與心智圖繪製。
課堂中讓孩子們發揮創意,完成摺紙操作並加入彩繪,讓摺紙的作品更加有生命力。
以《再也不能增加的生物圖鑑瀕危物種紅皮書》文章為共讀,讓學生了解生態危機。
本課程藉由報紙閱讀,引發學生思考友誼的重要,並且探討在疫情遠距時,如何保持友誼的連結。並藉由電影[腦筋急轉彎]片段欣賞¬,引導學生運用平板,設計出自己的童年玩伴,作品完成後一一上台分享自己的作品。
《第七期——地球護衛隊》中的小主題「改變世界,從『小』做起 五名環保學生的故事」。這篇主題介紹五名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他們因為氣候變遷的議題,自發性的做起了環保的相關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