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熱門閱讀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標籤 關鍵字 #安妮新聞

生鮮食書
將理論知識化為實際操作,讓學生從設計包裝、制定售價到撰寫廣告文案,了解從農產品到消費者手中所經歷的種種過程,了解食農文化,從而建立價值觀,並能進一步將所學應用於生活當中。
我的夢想
本課程從插畫家瑪利亞・梅德姆(María Medem)的作品開始,和學生談論夢想,並由巴布·狄倫(Bob Dylan)的生平介紹開始,帶領學生共讀安妮新聞Vol. 15--夢想。課程中補充了蘇格蘭文學家J.K. 羅琳的經歷,並在課程結束後補充介紹禮儀師這個行業,並舉了跳脫既定認知的禮儀師工作範例給學生。
安妮新聞
認識臺灣的鬼怪故事與其意義,並搭配圖書館的主題書展,讓學生也了解其他國家之妖魔鬼怪,最後設計出屬於自己的妖怪。
童年的好友
本課程藉由報紙閱讀,引發學生思考友誼的重要,並且探討在疫情遠距時,如何保持友誼的連結。並藉由電影[腦筋急轉彎]片段欣賞¬,引導學生運用平板,設計出自己的童年玩伴,作品完成後一一上台分享自己的作品。
閱讀與表達:SDG議題思辨與發表
透過《安妮新聞》為媒介不但能啟發同學對於美的認知,更能旁徵博引的引介國內文重要的新聞給學生。授課教師為國文教師,為提升學生在校定必修課「閱讀與表達」的語文能力與相關素養,教師同時也搭配《SDGs議題國寫指南》(龍騰版)一書作為教學素材,讓同學根據目次選出自己有興趣的主題,分別是「消除貧窮」、「消除飢餓」、「良好健康與福祉」、「優質教育」、「性別平等」、「潔淨水與衛生」、「可負擔的潔淨能源」與「尊嚴就業與經濟發展」,而本次成果報告僅擇一組「消除飢餓」進行分享。
透過報紙探索天賦
延續上學期申請的安妮新聞重點閱讀文章(內外並行-探索自己的天賦一併介紹),讓孩子發現自己的天賦與熱情所在,達成自己的夢想,因此選擇第二頁(重新設計超人服)進行閱讀、討論及反思,從而設計自己的超人服,讓自己。
聽!是誰在說話?
本課程旨在透過多元感官-「聽覺、視覺、嗅覺」探索校園與在地文化,培養學生觀察力、創造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結合美感智能AI技術、Canva共作、Padlet賞析、自拍拼圖提升學生的美感素養與創新能力,並在學習過程中強調性多元文化體驗與身體力行實踐價值觀。
Friendship
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和同學彼此從不熟悉到熟悉,除了建構新的交友圈外,在日常相處中,難免也有和同儕相處的問題。利用安妮新聞第8期「友誼」的課程,配合一年級下學期雙語健康課程,從認識自己到了解朋友,進而找出自己和朋友的「相同」及「不同」之處,並思考自己如何成為別人的朋友,希望孩子們在小學生活中,更了解自己,也和朋友相處的更好。
畫我家鄉
在上到家鄉風情這課時,帶著學生去認識各個地區的特色,也會介紹到家鄉的自然與人文景觀,並且會了解到家鄉的特產及形成原因,最後我們希望能培養學生透過實際行動關愛家鄉,培養愛護我的家鄉的情懷,也因為是社會課,因此介紹的多是臺灣既有的文化,再搭配上安妮新聞報紙,可以讓學生認識到國外的城市風貌,讓學生看到各家鄉不同的樣貌,也增加學生對不同文化的認識。
原來你在這裡
學生瀏覽安妮新聞夏季特刊後,請學生想一想第7頁的植物獵人中介紹的台灣原生植物中,有哪些植物是曾經看過的?又有哪些是在校園中可以看到的?對話後發現,版面中的九種植物只有三種在校園中可以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