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封面圖案及色彩引起動機,不同色彩圖案帶來的感覺與氛圍,引發學生互動討論。
熱門閱讀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標籤 關鍵字 #安妮新聞
創作自己的美感報紙宣傳海報,進行全班互相鑑賞,勇於表達自我,享受創作樂趣。
仔細閱讀安妮新聞並比較與傳統報紙的差別,接著挑選感興趣主題完成讀報九宮格。
透過繪畫與設計,表達自己的想法,並在欣賞與分享的過程中,練習如何有效溝通。
藉由閱讀安妮新聞了解「各國節慶」、「天天紀念日」,讓學生一邊紀錄每天的日常還有不同節慶帶來的文化意義,製作出屬於自己的「節慶日曆」。
以情緒表達為核心,融入文字造型設計,引導學生探討情緒的表達和處理,並深入討論文字的功能和用途,了解文字對生活的影響。
透過安妮新聞文章讓學生練習辨識情緒、表達情緒和了解情緒是複雜的,並藉由情緒圖卡與學習單,讓學生採訪自己熟悉和不熟悉的同學。
妖怪的產生來自民間價值文化信念的累積,透過安妮新聞了解多元文化臺灣下的民間故事,且隨著學生價值觀的不同,會產出不同層次的答案。
將安妮新聞連結七年級生物「視覺暫留」及「視覺疲勞」課程,延伸視覺創作更多元的方法。此外,也嘗試創作鑲嵌畫。
讓學生認識不同職業與自身,並能藉由模型概念將心智圖具體化。
透過拼貼畫,降低手繪技巧的要求,讓學生更專注於將從報章雜誌蒐集到的顏色,重新組合成腦中的圖像。
藉由安妮新聞,觸發高成就學生的自主學習、團隊合作以及創意力,並讓學生能夠用簡易英語寫出目前生活中正在發生的事情。
透過閱讀認識議題,並引發提問與討論,開啟獨立思考力,並定義自己的友誼價值觀。
閱覽不同文本中的志怪題材,觀察其中神鬼妖怪形象的塑造刻畫和轉變,並能針對小說中的相關議題進行多方角度思考、推論,而後提出自己的觀點。最後透過色彩和部件元素,設計怪獸形象、製作圖鑑,並據此創作短篇故事。
配合六上綜合主題「多元文化相處之道─尊重與關懷」,補充安妮新聞聆聽特刊《不一樣的真實聲音》,認識移工、性別平等、貧窮與弱勢、 民族與歷史議題。
藉由安妮新聞作為「太空議題」知識探索的起點,在繪製太空船設計圖的過程中激發孩子天馬行空的想像力,透過閱讀及設計,認識自己與這個世界和外太空的關係。
藉由閱讀安妮新聞,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覺察文章特色並連結到自己的生活。
本課程旨在透過深入了解安妮報紙,培養學生對美感的敏感度,同時擴展他們對不同國家服裝文化的理解。
能理解「冰山理論」及「我訊息」,並在體驗聆聽的重要性後,進而完成校園聲音地圖創作,
透過安妮新聞對台灣特有種的基本認識,並將其轉化為自己的的神獸造型,最後再將平面轉為立體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