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報紙閱讀,讓學生敘述事件中可能會引發的情緒詞彙,引導學生分享情緒觀點。
熱門閱讀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標籤 關鍵字 #安妮新聞
課程以安妮新聞第13期中提供的空間巡禮與創意發想,引導學生進行環境觀察紀錄。
發下報紙讓學生觀察封面並與之聯想,並且與同學們分享最有感之處。
配合性別平等議題,請學生閱讀『令人驚奇的女發明家』,並從報導中摘要重點。
以安妮新聞做為引導孩子們閱讀與思考的教材,並以主題閱讀延伸至寫作。
以表情符號作為課程主題,由學生畫出代表不同心情的表情,並學習用譬喻法表達。
以城市空間觀察作為起點,用google map街景模式,請學生模擬一場博物學式的微旅行。
以「閱讀」、「創作」、「分享」、「發表」,做為課程設計的四個階段。
運用《第七期地球護衛隊》設計系列課程,建立學生以具體行動落實減塑生活。
以安妮新聞冬季特刊為資料來源,設計規劃一份屬於自己的主題式繪本小書。
運用安妮新聞進行一系列的活動和探索,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友誼的多樣性及其對個人創作和人生觀的影響。
藉由一般報刊和《安妮新聞》的對照閱讀、美感排版、圖片編採等方面的閱讀比較,讓學生感受美感在報刊上的運用以及內容的自由性、社會責任感,並且講自己的閱讀感觸。
以神話與傳說裡的城市的主題,讓學生了解迷宮設計的方式,並由圖示的方式,去聯想相關的故事或主題,結合語文的故事,讓學生加深加廣對繪圖的深刻性,將神話與城市的相關能做一個歸納性的統整。
認識生活中常用工具名稱及應用時機。
本課程主要目的以透過安妮新聞Vol.5《眼見為憑》文章的啟發,引導學生對於歐普藝術之興趣,在探討錯覺等創意作品,引發學生學習興趣,進而延伸至基本設計課程之內容,透過專業學習增進設計之創意及多元之想像,發展出更多創意設計之圖面。
藉由觀察「夢想公寓」的工作型態,讓學生憑直覺選擇吸引自己加入的房間或場域,再提出自己的夢想藍圖,以及如何透過行動來靠近自己的夢想並逐步實現。
透過安妮新聞報紙的閱讀整合溝通的樣貌,討論並整理實作經驗讓學生對於溝通不再只是語言與文字的了解更是視覺觸覺聽覺的多重了解。
課程首先進行初步閱讀,再用分組讓同學組內分享最有興趣或者印象最深的報導,並且將關鍵字抓出,逐組分享。
在國語課文中,小主角藉由淨灘活動,啟發保護環境的意識,希望「從自己做起」,為地球盡一份心力。
以安妮新聞第十期為教材,並將報紙上的情緒卡剪下製成卡牌進行課程。學生利用九宮格筆記法,紀錄並討論本期重點與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