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熱門閱讀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標籤 關鍵字 #安妮新聞

安妮!安妮!我最棒!
學生能了解安妮新聞的版面構成與元素。 學生能探究 12.14.期、聆聽特刊安妮新聞的主題。 學生能思考與討論12、14 期、聆聽特刊安妮新聞的圖片蘊含的意思。學生能仔細閱讀每一版面的文字,寫下或說出自己的感想。學生能了解安妮新聞與一般報紙的不同。
這樣的我——個人名片設計
本單元課程「這樣的我——個人名片設計」,學生透過閱讀《安妮新聞》第15期「已知與未知之間的你——周哈里窗」,認識周哈里窗「開放我」、「盲目我」、「隱藏我」、「未知我」四個我的內涵,再透過人格特質桌遊牌卡,了解自己的優勢與弱勢,藉此掌握個人特質,從而思考未來有哪些潛在的可能性,表達個人展望。
當物理動畫遇上擴增實境(AR)
當物理動畫遇上擴增實境(AR)是一個結合物理與美術的跨領域課程,課程前段先教授物理運動原則,如:等加速度、圓周運動、碰撞…等,每個物理主題都用手機實拍逐格動畫表現物理運動原則。然後進入美術的環節,講述平面設計的三要素(圖像、文字、色彩)與四法則(對齊、分開、放大、留白),搭配安妮新聞進班鑑賞閱讀,觀察安妮新聞跟一般的報紙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並試著說出安妮新聞在版面編排上的特色風格。
千變萬化的情緒
這期安妮新聞剛好與綜合課本內管理情緒的單元主題互相呼應,主要讓學生能認識情緒,察覺自己的各種情緒,並瞭解到不同人對同一件事會有不同的情緒反應,也讓學生瞭解適當的情緒抒發管道。
聽出新風景
在國文課堂中,學生藉由閱讀<大明湖>課文,習得動點描寫和感官摹寫。再介紹安妮新聞聆聽特刊,先閱讀<聽聽看,這些聲音來自哪裡?探索臺灣聲音地圖計畫>圖像,再聆聽台灣各地聲音及這些聲音帶來的感受,最後以聲音帶著遊覽,身歷其境,描寫出該地的遊記。
立體書創作
在感官當中,視覺接收的訊息占了絕大多數,導致現代人大多依賴視覺來生活,甚至會讓自己忽略其他訊息的可能,相較之下,聆聽卻是默默地在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也讓我們收到不同的訊息。
勇氣盔甲
紙在一成不變、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規律中,也能充滿變化與彈性,為日常添增美感,藉由美感智能閱讀報紙----安妮新聞,一同在閱讀報紙的過程當中來感受美。
The Anne Times安妮新聞追追追
課程進行中所使用的紙張材料為學校行政剩餘邊紙,全班學生每人一份報紙則是教育部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免費提供的The Anne Times安妮新聞,授課老師為設備組長兼自然老師,因此充分運用數位載具與師生互動平台,進行有趣的科學讀報教學,藉以提升學生的科學閱讀能力,讓學生能主動學習,並充實科學素養。
Taiwan team,聽台灣。
日常中細瑣的聲音嚴然已經成為我們的日常,當我們戴上降噪耳機之後,世界瞬間萬籟俱寂,當聲音被抽離之後,我們才意識到聲音與日常已不可分割,台灣的大自然聲音,宛如一場美麗的交響樂,融合著雨水、樹木、山川、海洋等多元自然元素。
美感課程
以《安妮新聞》第八期紙本文為主,讓學生分組針對問題做整份報紙的瀏覽、討論、書寫摘要;第二節再擴及數位文本的閱讀、書寫摘要、個人想法。
夢想之美感智能閱讀
過第15期《安妮新聞》報紙「夢想」主題,引導學生透過讀報進行美感智能閱讀教育,讓學生從滿版圖像式的封面引導學思達思考,得知《安妮新聞》如何誕生?透過教師的提問與示範、學生分組討論報紙版面的排版設計構成三元素:圖片、文字、色彩以及美感四構面色彩、比例、質感、構成圖文編排練習,解構報紙構成元素、封面+內頁、全部頁面構成、內容概念與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