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領學生閱讀十一到十五期的安妮新聞,由全班學生票選出最有興趣的部分,深入介紹或探討不同主題的內容。
熱門閱讀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標籤 關鍵字 #安妮新聞
應用所學的知識和觀點閱讀報紙,以同理心思考、美感和人際關係相關的專欄內文。
以國文課《工匠之祖—魯班》為舊知能,並以常見工具為生活經驗,搭配安妮新聞《工具好朋友》,讓學生能將文本裡的主、次概念組合成閱讀與理解架構。
導入晨讀材料中,讓學生重拾閱讀興趣,暫離手機,喚醒對人文關心、環境感知。
透過第13期主題認識學校與社區連結,對家鄉產生共鳴,設計渺小且重要的人孔蓋。
討論與聆聽不同的聲音,交換意見,以「已知與未知之間的你—周哈里窗」專題出發。
認識傳統水墨畫,用i Pad到故宮網頁學習主要透視法,接著創作「發現心城市」。
配合自然課程,補充螞蟻的型態及負責工作,並和土耳其地下城生活連結,最後完成學習單,加深記憶。
以安妮新聞文章引起學習動機,讓學生對工具有進一步認識,並明瞭其他相關工具,讓工具成為生活中的好朋友。
使用《安妮新聞》報紙作為媒材,透過閱讀報紙中的科普知識報導,以及具有美感的版面設計,提供學生不同以往學習經驗的認知衝突,增進對於動植物生態與美感的素養。
透過安妮新聞豐富的主題與精緻的插畫,引起學生主動探索的習慣,並運用組貼方式,完成紀錄一年生活軌跡的專屬報紙。
觀點轉換、創意及探索自己,運用周哈里窗及SWOT,結合夢想公寓-職業創意設計。
融合服裝基本概念、圖文創作、遊戲互動、生活提案這四個主題的創意實作課程。
課程延伸介紹蘭嶼半穴居,認識不同城市風貌,了解居住地與人(或動物)的關係。
利用傳統與美感報紙,找出要素並比較異同,偕同資訊課程以鐵道文化製作電子報。
晨讀時間及閱讀課,探索安妮新聞並比較傳統報紙,搭配「六何法」歸納並分享。
配合校本課程並與視覺藝術教師合作,引導學生以日常觀察發覺創作靈感及想像。
以第13期「城市空間」為主題,呼應SDGs目標,請學生思考城市空間與生活環境議題。
以「超人裝重新設計」單元與學生討論服裝的設計重點,並設計出自已喜歡的校服。
將安妮新聞融合美術課程,學生選擇喜歡的篇章,認識多元文化議題,並分享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