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著課程的引導與討論,希望引起學生對國際地球村的概念建立,並增加對時事發展的興趣,進而了解自己與團體、與社會,與國家,及整個地球的密切關係。
熱門閱讀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標籤 關鍵字 #安妮新聞
本課程結合日常生活觀察與社會設計理念,導入「通用設計」的核心精神,透過案例探討、實物觀察與創意設計活動,引導學生理解設計不只是為多數人服務
以巴布狄倫與夢想為主題,規劃9節課的教學活動。
在讀報的堂課中,我們將選擇一位你感興趣的環保學生的故事,透過閱讀內容、查資料、整理重點、動筆寫作,講出他們不平凡的人生故事。
本課程以《安妮新聞 Vol.07 地球護衛隊》為教學主軸,結合數位核心能力(數位閱讀、數位創作、數位思辨、數位分享),透過跨領課程設計,引導學生從我們生活校園真實世界的環境議題出發,認識永續發展的多面向思維。
本次課程以《安妮新聞》「聆聽特刊」第4、6頁兩篇文章為核心教材,透過引導學生閱讀〈聆聽文化裡的不同〉與〈跟爸媽像朋友一樣相處,真的很難做到嗎?〉,培養其對家庭教育、國際文化與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
教師希望藉由安妮新聞極為合適的主題及冰山畫設計,融入SEL架構,設計學習單提問,協助當事人與班上同學回顧衝突點、表達感受
本課程旨在結合社會領域與閱讀理解,帶領學生認識台灣多變且壯麗的地形特色,並透過閱讀與討論,深化對台灣山脈之美的認識與情感連結。
本課程以《安妮新聞》:〈土耳其地下城穴居〉為閱讀主軸,老師帶領國小二年級學生探索神秘又奇妙的土耳其地下城市。
從國際教育的課程-世界的博物館,介紹博物館存在的歷史意義和現代功能,與結合結合國語課本《建築界的長頸鹿》瞭解高樓建築在現代城市所扮演的功能,最後進永續城鄉的議題。
課程透過閱讀、討論、命題與繪畫等多元活動,和學生討論對美的多元理解,勇敢定義自我,學習欣賞自己的獨特與不完美。
本次課程從學生熟悉的校外教學切入,探索對於朋友的欣賞及喜好,再延續到對於朋友特質的觀察,增加對於自身交友偏好的探索。
以安妮新聞 5535 Week50-02期的內容「野心太大?行為經濟學助你設立新年目標」,結合共讀書籍《孩子,先別急著吃棉花糖》單元「達成目標的棉花糖」。
本次課程以教育部《安妮新聞》報紙為美感教育核心教材,透過結合語文學習與資訊科技應用,引導國小中年級學生進行「心的小船」詩歌創作與數位圖文設計。
此為高二國文科課程內容楊牧〈水之湄〉、楊牧〈孤獨〉、杜甫〈石壕吏〉、黃庭堅〈寄黃幾復〉、丘逢甲〈離臺詩〉、張李德和〈畫菊自序〉、李煜〈浪淘沙〉與辛棄疾〈破陣子〉等的延伸課程。
二年級的孩子對事事都充滿著好奇心,喜歡觀察與實作等具體感官行動探索世界;對於抽象概念需要透過具體操作或實際經驗來理解。
學期初即發下安妮新聞(第17期)給每個學生。不同於上學期的親子共讀與報紙畫作欣賞、仿作,帶領學生於學期中每個月朗讀安妮新聞中的選文
結合安妮新聞的數位篇章閱讀,運用CANVA進行獨一無二的窗花袋創作說明。
翻轉藝術視角,走入多重宇宙;從拼貼比較到感官探索,發現藝術無所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