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共讀安妮新聞,並以24節氣為主題、以刻章為媒材,進行24節氣月曆創作課程。
熱門閱讀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標籤 關鍵字 #安妮新聞
分組選擇有興趣閱讀的文章,經過分享、講述、給予回饋的過程,培養學生閱讀與表達素養。
以安妮報紙所提供的「童話、傳說與它們的產地」做引導,並帶入世界地圖的概念。
透過多元學習方式,以安妮新聞報紙進行導讀,運用於國語、藝文、自然等課堂。
以美感與在地的主題切入,運用課文引導、在地文化採訪與圖文編排教學,讓學生製作在地生活圈報紙。
跟著防疫議題,讓學生閱讀第五頁的TRAVEL版上關於「待在家裡,為世界上色」,讓學生體驗以前人們在報紙上著色、看笑話短篇、填字謎的盛況。
以安妮新聞第四期溝通與傳播為本次單元的內容,從人權議題融入視覺藝術課程。
課程設計上希望學生能發掘各自內心深感興趣的一個小宇宙,藉由現成的鞋盒空間來創造一個微型展覽。
透過安妮新聞報紙串聯社會、藝文、自然環境等面向,其中像是社會課引導學生將台灣歷史部分作成桌遊,學生很自然地用時間先後順序來思考歷史類桌遊。
以五年級「美的發現」單元為圓心,以安妮新聞為輔助教材,跨領域的思維方式設計課程,利用篇章帶入生活體驗進行教學。
以柯比意的藝術回顧引起學生學習動機,延伸製作麻繩燈飾。
本課程以安妮新聞引導學生歸納出美感的要素,讓學生規劃並且完成一份具有自己特色的平面媒材。
本課程以兩大主軸-美感與媒感(媒體識讀)結合安妮新聞,提升孩子對生活美感的重視及開啟對紙媒的喜愛。
透過安妮新聞報紙進行美感教育智能閱讀,延伸出美感實作。
以2020 東京奧運來了 5 項新競技運動為起點,探討時事「covid19」疫情肆虐全球,分組蒐集並介紹奧運項目,並設計適合居家的親子互動的運動/遊戲。
課程以安妮新聞第二期作為讀物,最後用漫畫或是逐格影片的形式呈現成果。
跨域社會(歷史/地理)與資訊科技,從學生認識、探索、走訪、感知的過程中建立自己對家鄉認識的自我觀點,進行家鄉生活私房地圖的導覽設計。
藉由閱讀安妮新聞,認識報紙中提到的職業類型並進行小組討論及演出。
COVID-19 疫情改變人類的生活,從微觀層面請學生在家線上學習的日子哩,思考記錄生活中各種改變的現實現象!
閱讀安妮新聞內容中的柯比意建築師介紹,了解建築師如何運用顏色的經驗讓建築與色彩關係更協調與融合,進而引導學生了解新的色彩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