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封面的幾何及配色,引導到顏色產生的感受及意涵,並請學生分享對顏色的感受
熱門閱讀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標籤 關鍵字 #安妮新聞
運用安妮新聞的版面構成等概念,以第五期「如何成為一位創意工作者」為主題,以手繪方式編輯「職人誌」。
帶領學生從落版、色彩與圖像設計到文章內容,由表層到深層詳讀並分析一份報紙。
導入各式「聊書」策略,鼓勵學生在讀後相互討論、發表感想,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
運用安妮新聞第三期「如何成為一個創意工作者」內容,啟發面臨自我探索的國三學生,擷取關鍵字,進一步用視覺圖像做閱讀分享。
選定主題文章,讓學生了解族群會選擇最適合環境的住所,再設計具有美感的梯皮。
比較安妮新聞與一般常見報紙的差異,閱讀後能夠綜合比較,並寫出自己的心得。
以安妮新聞第一刊的太空探索為主幹,分別從最容易感動人心的太空主題音樂前導課程跨域切入,分析歌詞中提到的太空幻想,了解作詞作曲者的原始想像。
透過色彩課程的引導,觀察生活物件,以此製作感恩小卡,嘗試呈現無形情感(感恩)與色彩間的連結。
學生分組挑選文章進行摘要與統整,條列分層歸納,再將文字圖像化,須運用主色調、輔助色、強調色,最後分享整體的圖像表現。
以視覺化經驗的方式將圖像與資訊做結合,讓學生明瞭圖像說故事的力量,並運用邏輯分析、整理大量的資訊,口頭說明分析的過程。
藉由報紙封面的表情符號引起學習動機,明白表情貼是想法的傳遞,讓孩子完成畢業前夕的創意情緒表情看板。
學生能觀察並描述名畫中的細節,並思考、判斷、討論創作者要傳達的思想,藉此學習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
以安妮新聞第4期26個字母衍伸出單字的概念為主軸,結合英文進行自我性格剖析,透過編輯軟體排版成具個人風格的三折頁作品。
藉由安妮新聞發現符號—語言、文字與藝術的關係,運用階層圖與美術科的主副色調、以圖代文的課程,培養學生美感素養。
以街頭3D視覺作品引起動機,思考圖與文的關係,欣賞並嘗試創作視錯覺創作。
師者透過有層次的提問,讓學生從看似平凡的相片中探索出一連串的不平凡。 讓學生認識有關「紀實攝影」,同時思考攝影的可能性與影響力。
設計「從文字到3D的空間視角閱讀」教學,增加學生對空間閱讀的理解,並能以文字表達色彩選擇、運用的情意思維。
透過安妮新聞了解版面及主題風格的規劃,透過圖片的編排,完成成長印記。
以找尋校園的人物與景物之美並拍攝下來的單元與安妮新聞做連結搭配,開啟學生對視覺與文字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