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程試圖仿製安妮報紙Vol.4第10頁裡面的排版和專文內容形式,請學生分組製作屬於自己的專題版面,呼應英語文學習的核心素養,提升學生英語文的閱續能力及跨文他的理解能力。
熱門閱讀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標籤 關鍵字 #安妮新聞
帶領學生閱讀一到五期的安妮新聞,由全班學生票選出最有興趣的部分,深入介紹或探討不同主題的內容。接著利用孩子感興趣的表情符號、「我站在屋頂上,想大聲說的話」、「來蓋自己的秘密基地吧」等不同主題發展不同的教學內容。
引導學生觀察安妮新聞封面的構成設計,分析安妮新聞封面圖案構成,使學生從中學習什麼是適合的、有目的並適應於整體秩序的美學習歷程,最終能自主體會到美感差異有其因果及美感要素的重要,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美感體驗,促進美感經驗交流。
課程以 2025 年雙北即將承辦世壯運,同學想要介紹哪些雙北的景點與文化給外國朋友們為情境,引起學生的創作動機。
透過觀察「安妮新聞」的版式設計,找到符合「美的形式原理」表現之處。透過徒手繪製的方式,將觀察到的結果畫在領域記錄本內以及就刊物內最喜歡的插畫,將其臨摹於記錄本,並寫下喜歡的原因。完成之後,同學兩兩彼此分享學習心得、互相欣賞同學們的學習記錄成果。
學生事先為一系列創作過程拍照紀錄,填寫文字紀錄,作為報紙編排的圖文元素。以兩種相異紙本實體報紙讓學生自行比較,透過手觸眼見直接發現,教師再統整分析。再借用美感字體排版歌重點提示,希望能讓學生自覺發現怎樣的編輯才具美感。
從《安妮新聞》第四期的封面有許多表情符號及顏文字,連結平時學生在通訊軟體中的喜好使用,讓學生快速進入狀況。運用ORID焦點討論法,觀察封面上的圖形符號與色彩、進一步描繪自己的感覺感受、再來詮釋以往使用表情符號的經驗,並分享給同組同學。第二堂課結合廣告品牌訴求,利用上一堂文字創意設計的方式,分組設計各組抽到的廣告金句。
教師以台灣一般新聞報紙、美國報紙範例、安妮新聞三者做資料蒐集與排版範例的比較。針對這三者的排版介紹、整理該份報紙編排特色分享、為自己的繪本作一篇專題報導並以海報形式呈現。
探討了解人類符號起源及發展歷程,進而設計屬於個人特色的符號表情包。
本學期課程為藝術生活從攝影與自我、文化議題、視覺書寫、建築環境最終,從影像討論或說明關於自己任何事情的排版練習。
此堂課安排在藝術生活課 -「攝影賞析」單元中的第一堂,先請學生觀看<安妮新聞>的封 面,試著比較與一般新聞報紙頭版的差異;接著,透過閱讀世界新聞攝影重要作品,讓 學生感受如何透過影像說故事、傳達觀點,並提高學生對國際議題的關注。
圖像與符號都是溝通的一種方式,創造圖像符號表達想說的話。
利用《安妮新聞》推測生物學:瞭解過去,預知未來,進行課程引導,讓學生關心地球環境污染、氣候暖化問題。
藉由安妮新聞第三期p6-7<童話、傳說與它們的產地>作為「劇本研究」單元中的文本閱讀教材材。以個人閱讀、小組討論及分享各自喜歡的童話故事腳色與劇情,搭配五個線索聯想力訓練,以小組為單位,選定童話或傳說加以重組、改編為3-5幕的故事,人物腳色創作,則展示於本校川堂世界地圖,各小組改編故事分享後選擇一個,撰寫成劇本,並製作排練本,開啟後續各單元課程進行。
藉由閱讀安妮新聞瞭解地球上各生物的居住環境,利用圖畫紙及廢棄椅子創造自己的秘密基地。
此系列安妮新聞課程選在閱讀課進行,希望促進學生能接觸更多閱讀題材,廣泛閱讀。一開始選擇和學生生活經驗較相符的文本,配合不同班級的特性選擇第一期太空探索中的文本<2020 東京奧運來了>和第三期地球中的<地震學家如何為大地震做準備>,透過文本和影片,以閱讀、 提問、討論的方式進行此課程。
學生閱讀安妮新聞第二期中介紹的主題「推測生物學」後,想像並繪畫創作出-未來地球假想生物。
從安妮新聞第三期當中一篇「來蓋秘密基地吧」作為出發,讓孩子使用簡單的廢材、紙角鋼、樹枝等多媒材,讓孩子們各自組成建築團隊,從建築設計的討論開始,到圖稿完成、選材、成品組立,一步步合作去完成他們的秘密基地,並且將成品用自己的語言,介紹給全班同學,讓大家共同分享心中的夢想。
以安妮新聞第五期報紙封面,閱讀ARCHITECTURE 第四頁文章,認識色彩可以改變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