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各期報紙內容,進行圖文創作,期末集結成冊,建構完整知識地圖。
熱門閱讀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標籤 關鍵字 #安妮新聞
整體課程以「傳達與溝通」為主題,體會不使用聲音及文字的方式來做訊息的傳達。
讓學生學習到除中國甲骨文外的象形文字,並練習自行設計自己專屬的情緒符號貼圖。
以主題「顏色」來做課程設計,讓學生具有色彩概念,以利日後探索藝術領域。
從象形文字到表情符號入手,認識中文書法字體的演變及各各字體的特色。
藉由安妮新聞報的編排與色彩了解色票的功能並發現舒服的色彩跟彩度及明度有關。
以第 2 期報紙引導學生生物的多樣性與演化過程,集體創作出深海裡的神祕生物。
介紹美感智能報紙的獨特性及趣味性,讓學生繪製專屬自己的主題報導創作。
以尋找關鍵字的方式,進行文章共讀。海報設計是課程重點。
在學習的過程中,加上許多非教科書的知識,讓孩子們邊玩邊學。
這次讀報的目標設定,讓學生閱讀大量訊息,並找出學習單上的答案。
本學期以【LOOK-WHY-ACTION】的步驟,力追求將文本上的知識應用實生活中,貫穿學期的所有課程。
每位學生閱讀第三期的安妮新聞,依喜好的主題重新組成新組別,組員間分享彼此想法做成分享紀錄,各組整合所有成果與全班做分享,最後教師統整所有組別可供運用的概念以作為建築之旅單元的先備知識。
以建築之旅單元的簡報開始,接著介紹各種人類因地理環境選用不同建築材料所蓋成的各式房子,讓學生小組成員共同討論如何設計帳篷的圖案和顏色並用竹籤和橡皮筋搭出帳篷的支架,設計出達到老師「既堅固、合需求又美觀」的帳篷。
藉由美感智能閱讀之下相輔相成,以閱讀、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對於報紙的相關問題、色彩的感知以及用色之間的方法。
本次「安妮新聞」的課程活動, 主要是安排在這學期自然與生活科技第三單元「岩石與礦物」單元中的「地震與防災」、「岩石、礦物與土壤」相關課程活動。 孩子們將閱讀的文章摘出重點並轉化為心智圖。
學生各組自行挑選報紙,同組間傳閱、討論,於課堂時間分享閱讀心得,與台下同學互動,並給予反饋,探討同學所分享主題中,所聯想到的各種面向的反思。
為了讓學生能在閱讀完書本後,將心中的感受透過繪畫表現出來,在「安妮新聞」的協助下,安排了優秀的團隊進入班級中指導學生勇敢畫出心中的角色。
利用錯視的畫面吸引孩子的注意,帶入梵谷「星空」畫作賞析,讓學生了解如何利用畫面構圖的巧思進行畫面的佈局與創作。藉由報中介紹埃及聖書體,讓學生練習聖書體文字進行拼音遊戲,並結合網路表情符號帶入學習主題進行表情包創作。
除了以色彩的觀點認識在地文化和自身生活的社區外,更透過本次課程讓學生活用新興的科技程式,學習利用科技來進行藝術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