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學生閱讀並理解安妮新聞聆聽特刊「溝通的魔法」,接著運用國語課文中《耶誕節》、《下午茶風波》以及《裱畫店裡的老鼠》三篇文章的情節讓學生練習好好說話的三步驟,最後再省思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做到。
熱門閱讀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標籤 關鍵字 #安妮新聞
透過傾聽環境聲音為起點,學生透過觀聆聽思考景觀與聲音音場的關係,找尋音樂的質感及特殊性,運用繪畫的方式表達所察覺的音樂的氛圍及感受。
配合學校語文領域課程,從課本單元主題《解決問題》做延伸,需完稱一篇〈生活點子王〉的作文。
本課程以認知地球的能源消耗事實為起點,運用角色扮演的短劇問答以及欣賞崇高自然的畫作,藉以啟發學生面對大自然的偉大與人類渺小的真實感受。
課程核心概念為自然生態微觀之美,此單元延伸自恩斯特·海克爾的著作自然藝術型態(Art Forms in Nature),引導學生觀察作者筆下神秘詭奇的生物圖鑑,探究美的形式原則。
這堂課的核心目標是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友誼的真諦,並反思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係。
給予報紙,閱讀--如果沒有聲音設計,這世界會有多無聊?給予孩子分享看影片,以及文字的差別和心理有何想法。
本課程以探索微觀世界與超現實主義的結合為主軸,旨在引領學生從科學與藝術的交匯中發現創作的無限可能。
以觀察工具以及使用工具為主軸,引導學生認識常見的生活工具,完成以「工具」為主題的短詩創作。
透過照片,從感受到推敲畫面訊息,再探討事件背景帶入關於《世界人權宣言》。
以SDGs11項:永續城市與社區,認識世界特色建築與現代建築設計師,製作學習單讓孩子提出校園空間改善方案-性別友善廁所。
小組討論發現的刊物優點,結合專欄探討穿搭哲學聯想漢字產生多元的字體型態,嘗試用多元素材的拼貼方式做出漢字質感拼貼,最後結合紙扇水墨體驗,帶外籍學生認識中文姓名的意涵。
先經由讀報開始促進學生發想,再更深入介紹建築師銜接實作課程,最後經由與學生討論後共場協議製作燈箱。
搭配平板與美感教育結合,讓學生藉由科技輔助自主學習,運用學習單了解自拍拼圖與詩詞搭配的方式,做出專屬雲林特色的圖文創作。
版畫課程「臺灣神獸」中構圖的部分運用安妮新聞中「台島神獸誌」,
練習構思圖案、刻版與印刷讓學生更了解單版複刻流程。
練習構思圖案、刻版與印刷讓學生更了解單版複刻流程。
根據自己的興趣與愛好,創作出夢想公寓,並能說明為何想要擁有這樣子的住家。
由美感課程的「構成」理解:聚斂式與發散式排版,帶著孩子在報紙閱讀的觀察中,試圖找到自己讀取觀看世界的方式並綜合自己開啟的美的發現,教室提供多樣媒材的表現工具,排列出主從關係,對稱、均衡和格線位置合宜的報紙。
透過安妮新聞版面構成的引導,改良國中生涯中印象深刻的隔宿露營活動「畫話隔宿露營」心得報告。課程先從「閱讀安妮新聞」開始,比較討論安妮新聞和一般的雜誌、報紙的編排有無不同。接著,「猜解安妮新聞」找出版面的「隱藏線」,並觀摩其他版面編排的參考圖片,經過配置練習後,最後將自己的「畫話隔宿露營」心得報告重新版面編排改造。
以安妮新聞中的多元科普知識作為「發想起點」,搭配學習單的書寫、網路資訊延伸搜尋,挖掘有趣的風格造型創作思考點,並透過空間機能與需求探討的學習單,讓學生分析出空間中的務實需求。透過安妮新聞的內容,讓學生開拓教科書外的眼界,補充了職校學生較缺乏的科普閱讀。
向學生說明「形式」之於「閱讀理解」的作用,開啟學生對「圖文形式的想像與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