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共同探討海洋生物目前面臨的危機,一同找出可以採取解決的策略。讓學生換位思考「假如我是一隻海洋生物,……」完成學習單,並暸解「自己」成為海洋生物後面臨的困境,與反思人類可從自身做起的行動與策略。
熱門閱讀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標籤 關鍵字 #安妮新聞
讓小孩一起探索每個時代轉變的不同,對美麗的定義也不同,在不同的角度去重新思考美的多元可能性,並且重新定義自己對美的新看法,抹去我們帶給孩子的刻板印象。
《友誼與情緒》課程以《安妮新聞》的真實故事為引導,結合社會情緒學習(SEL)核心概念,設計出三堂專為國小三年級學生打造的友誼教育活動。
本課程透過結合閱讀、討論與創作,幫助學生在多元活動中提升閱讀能力,並加深對環境保護資源再利用的意願。
藉由共讀安妮新聞,大家一起看看宮崎駿是如何圓夢、以及其他知名人士在夢想與現實的衝突之間又是如何調整。
本課程「人人都是生態城市設計師」融合藝術領域與環境教育,以《安妮新聞》為引導,結合美感智能閱讀與永續發展概念,帶領四年級學生認識綠建築與生態共融的城市設計理念。
全班選擇一報紙版面,閱讀報紙內容後,小組內利用ORID焦點討論法,根據關鍵問題,分享對內容的看法,並寫下在學習單中
本課程為學生初次接觸《安妮新聞》,首先從版面設計與內容切入,與傳統報紙比較,讓學生分享直覺感受與安妮新聞的吸睛之處。本次以第十二期「工具日常指南」為主軸,引導學生觀察報紙中各種工具的外觀,並猜測用途找出工具名稱與功能。
本課程以《安妮新聞》夏季特刊中的〈精彩夏日清單〉為主題,設計一節融合閱讀理解與生活規劃的閱讀課。
在本學期的課程中,我們以《工具好朋友》一書為起點,帶領學生認識「聯想」的定義與應用。
在快速都市化的過程中,許多地方風景正悄然消逝,這門課程從「老街」出發,引導學生重新認識他們居住的社區。課程從學生對「老街」的既有印象展開,透過圖像書寫與曼陀羅思考法,延伸出他們心中對老街的想像。
在課堂中帶領學生深入探討垃圾分類與回收議題,透過一系列互動式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對環境保護的意識,並激發他們主動參與的熱情。
本課程以《大有走讀趣》為名,結合美感讀報教育與走讀活動,設計一趟深入虎頭山環境教育園區的五感探索之旅。
此課程執行於九年級畢業前,引導九年級回顧國中三年生活,搭配安妮新聞文本閱讀,並配合影片分享,引導學生情感交流,廣泛閱讀,並進行自我省思,最後能完成自己的感恩日記。
本課程為「安妮新聞報:設計你的校園空間」之濃縮精華版,將原四節課的深度實作,精煉為一節課(45分鐘)的「設計思考衝刺」活動。課程核心從「產出實體成品」轉向「點燃設計思維」,旨在短時間內引導國中生體驗設計思考的完整流程。
課程活動設計以「跨領域-在地」的主題式學習內容,引導學生「做中學」的方式在真實情境中進行探究與實作,讓學生從核心學科出發結合非學科學習內容,培養跨領域整合的能力與素養。
運用卡牌(‘Habitat’及‘做我的情緒偵探’)、安妮新聞、繪本(‘我的32個臉孔’)、教學簡報、音樂、香氛、冥想等,讓學生以放鬆的肢體、沉靜的心情參與課程。
本次圖書館「心理韌性‧主題書展」圍繞著「情緒和心理韌性」,設計三項體驗活動。其中第三項應用《安妮新聞‧聆聽特刊》設計。
本課程以《安妮新聞》的〈THE DOOR〉為核心教材,結合閱讀、思辨與創作,培養學生的語文理解力與多元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