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介紹

當「美感智能閱讀」遇上「跨學科課程」

這門課程由臺北市濯亞國際學院實驗教育機構的李丕寧校長、教授生物的李亞橋老師,以及教授化學的陳冠甫老師共同設計,結合智能科與藝能科的跨域教學,以及「微觀尺度」與「巨觀尺度」的轉換,希望能夠帶領國中階段的孩子們,感知尺度與生活世界的距離。

打開感知力——不同尺度的感受,提供不同的感知視野

亞橋老師認為,不同的尺度提供我們不一樣的觀看視野,也才會產生不一樣的感受與反思。因此,課程首先讓學生們透過手機顯微鏡拍下校園內不同尺度的照片,並於課堂上進行分享與討論。課程接著以《安妮新聞》的〈太空探索〉、〈地球〉、〈微生物大百科〉、〈地球護衛隊〉各期內容做為知識載體,進一步探討環境與永續議題,引導學生們思辨與討論。整堂課程不僅僅是課本上的知識教學,也包含了對於生活世界的敏感與判斷,進而拓展出智能科與藝能科的跨域感知視野。

影片中,學生們透過分組討論不一樣的環境議題,分享自己所知的知識與感受,並且投入地思索解決環境破壞問題的解決之道。「其實現在很多孩子會沈浸在自己的世界,那與環境的關係,他們的感知是少的」,冠甫老師認為,身處這個學齡階段的學生,他的感知力是需要被打開的,而這門課程的目的就是要去觸發學生們的感受,引導他們思考是否還有解決問題的辦法。

「這個尺度是可以跨時間與空間的。」丕寧校長說道。她認為,這門課程透過環境議題的探討,讓學生從小地方覺知,而在未來,當他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的時候,才能成為一個對世代有影響的人。

 

官網文章圖片2


核心概念

  1. 具備善用資源以擬定計畫,有效執行,並發揮主動學習與創新求變的素養。
  2. 具備運用各類符號表情達意的素養,能以同理心與人溝通互動,並理解數理、美學等基本概念,應用於日常生活中。
  3. 具備善用科技、資訊與媒體以增進學習的素養,並察覺、思辨人與科技、資訊、媒體的互動關係。
  4. 具備藝術展演的一般知能及表現能力,欣賞各種藝術的風格和價值,並了解美感的特質、認知與表現方式,增進生活的豐富性與美感體驗。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