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在春日的陽光下,學校的日常在變化,生命在滋長,老舊建物內部靜靜的更新,七年級的孩子在教室坐不住了!離開教室曬曬太陽,透過美的元素原理的濾鏡,帶著在地情感的溫度,記錄下自己眼中學校最酷的樣子。前前後後,東、南、西、北,不論是地中海風格的明道樓,舞台布景一樣的層層穿堂,操場橢圓跑道上奔跑的孩子,乃至碩果僅存的蔣公銅像,將它做成最美的印記!
在減減加加彎彎曲曲中,點線面的取捨,斜切、挖取、分割成奇形怪狀的橡皮章,組合起來就是那個校園最cool的icon!
除了視覺符號的語言,你要怎麼解釋這些:這是甚麼?你和它有甚麼連結?你曾經在這裡有甚麼心領神會?校園裡沒有了它會怎麼樣? …再一次品味你的作品,你想要如何介紹它?什麼文字組合是你的真心?讓文字與圖案間的鬆、緊、空白,上、下、左、右,述說你對這校園的驚喜!

美感預期成果

  1. 每個學生能製作出至少一個兩色以上的套色印章。
  2. 每個學生印製一張明信片,上面有英文相關介紹和構成美感。
  3. 每個學生印製一張書籤,上面有簽名和構成美感。
  4. 學生對於學校環境感到珍惜,並且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態度。
  5. 作品能夠傳達「分享好的生活事物」的心意,不論將作品交換或郵寄,為遠方的親友傳遞溫暖的問候。

教師課後省思

  1. 教學生以藝術達成社會實踐的功能,一直是我對藝術教育的理想。如何在這個從小小的校園空間為起點,放大為觀看體察教育環境的角度,我以SDGs的「優質教育」角度貫穿課程。在網路中瀏覽到攝影藝術家朱利安傑曼 (Julian Germain) 《課堂肖像》中的作品,讓學生了解其他國家的教室與族群樣貌。也提到世界他處正因為戰火、氣候變遷、性別文化、政經因素導致的教育不平等現象,過這一層視野相信學生對所看到校園中一草一木,有更深的情感,更希望藉此以導學生察覺自己就學環境的優勢與不足之處,珍惜現有就學機會,開啟人道關懷的視野與心胸。
  2. 以英文書寫除了施行雙語教育的想法之外,也是配合每一年十月日本姊妹校交流活動,可以展出介紹本校特色,或是當作交換禮物。這樣的活動讓學生有感藝術作品和英文的實用性。獲得英文老師的建議,配合學生現有英文程度,以「What、Where、How」為文字書寫的內容,描述印章內容物理性和個人感受,程學生可以在每一個內容盡情發揮。不過限於版面空間較小,以及「英文程度限制了表達能力」,在「How」的內容表達較弱。或許加以引導以及使用中文口說,能夠讓學生充分傳達想法。
  3. 作品發表的「口說」是雙語教學融入藝術課得以完整的一環。特地邀請本校巡迴外師參與學生的發表,也請外師以他的角度分享對於本校的觀察,以及他曾就讀學校的環境。因此透過小小的印章讓學生參與了國際教育,尊重多元文化與國家差異,了解本國文化的優劣特色,培養跨文化溝通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