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構成」是關於位置的學問,將物件或訊息置放在一起,根據訊息的階層與輕重緩急等產生「位置」的「關係」。本課程期望將「構成」美感與九年級學生的「自我認知」與「個人分析」相互連結,第一部分請學生將珍視的重要物件以”knolling”方式加以「放一起看看」練習排列,探索物件彼此之間與自己的關係。第二部分數據可視化探索課程練習,從”knolling”物件察覺自己的關注點與能力值,運用「雷達圖」、「點點圖」等呈現量化數值。第三部分是「範例分析」,運用「構成紙片Kit工具」分析數據資訊視覺圖表之範例,研究其構成元素,累積辨別、分類、群組、比例等位置關係之經驗,比較資訊概念自畫像與傳統自畫像之差異,了解形象摹繪與資訊傳達的差別。第四部份運用紙片KIT應用練習,探討個人特質與關懷點。最後將研究成果以個人分析”infographic myself”視覺資訊圖表習作加以呈現。

向度分析
  • 美感認知
  • 工具思考
  • 公共關係

美感知能

對稱構成、不對稱但平衡的構成、具有主從關係的構成、以格線分割的構成,以及由許多零件組合而成的構成方式。

美感預期成果

本課程預期循序漸進地帶領學生進入資訊抽象化、數據化、可視化的過程,透過解析典範作品,察覺資訊概念自畫像與傳統摹繪自畫像在資訊傳達的差別,藉由對自我個人資訊的「構成」構面美感元素探索,激發學生與己相關的學習動機,運用「構成kit工具」,將複雜的資訊簡明地以幾何元素加以排列,思索彼此之間的關係。每一個訊息,將依照其內容理解為一個一個幾何區塊,配合數據的量化呈現,根據其輕重緩急、群組關係、從屬關係等加以安排於一個整體的infographic個人分析資訊圖表呈現。

 

教師課後省思

「美感構面教科書」、《美感練習誌》和各種美感KiT小工具,把難以清晰言傳的美感構面之定義與內涵整理出來,幫助老師在進行美感課程的研發可以有所依循,教學流程的設計也可以更加流暢,更容易與學生的生活經驗連結,讓學生對美感更有感。
坦白說,六節課的引導、討論與實作,時間真的是不夠,往往需要在六節之後,繼續進行更多的延伸,才能讓課程成果更具聚焦更深刻。我通常都結合美感課程與視覺藝術課程,將之發展成一個學期的主要重點,扣此主題連結更多視覺藝術的教學面向,融入素養教育的核心觀念:以學生為學習中心,注重個別差異學習,以及生活情境結合,帶領學生深入去探討,美感課程的確是可以相當成程度地扣合新課綱下的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