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色彩對於人的審美判斷最為重要,它常常是一個人對一幅畫面、一件物品所建立的第一個印象;而這個印象往往也決定了這個人覺得這幅畫面或這件物品「好不好看」。本課程活動設計重點在於幫助孩子覺察到「色彩意象」對我們生活的影響性,明白影響我們色彩認知所牽涉到的兩個因素:生理層面-視覺對顏色的反應、心理層面-外在環境形塑的美感經驗。接著帶入台灣傳統布袋戲文化中的色彩意象,針對其色彩構成與象徵意義加以探討,結合社區資源,讓學生透過親手彩繪偶頭體驗民族色彩的美感,最終引導孩子統整所學,操作代表色,重組創造出能夠呈現台灣意象的擦手巾吊飾。

美感預期成果

1.覺察到色彩意象影響我們的審美判斷。
2.認識「色彩的構成」,發覺不同的構成方式所帶給人的色彩意象。
3.分辨生活中的景觀和物品是使用相同色調或衝突色調,明白其視覺效果為何。
4.明白在中國傳統文化的體系之下,賦予色彩的象徵意義,且影響台灣布袋戲偶用色的模式。
5.認識台灣布袋戲文化,並透過布袋戲偶頭彩繪實作,體驗臉譜藝術色彩構面的美感。
6.初步應用簡單的色彩構成,繪製具有普遍美感、能夠呈現學生自我形象的。

 

教師課後省思

布袋戲偶刻製技藝乃斗南地區非常重要的文化資產,為了將布袋戲文化融入色彩構面的教學,一方面結合社區資源、傳承這項難得的民俗藝術;另一方面希望讓學生發掘台灣色彩、培養對色彩的美感,筆者花費許多時間研究與構思。布袋戲偶是一項複合式藝術,結合了木雕、紙雕、彩繪、金工、刺繡、植髮等技藝;因此本人在撰寫計畫期間,多次親訪偶的家戲偶文創園區,與徐建彰師傅討論要擷取戲偶的哪一種元素來讓學生操作,既可以學習色彩構成又有生活化。腦力激盪之後,終於設計出偶頭擦手巾吊飾這項文化創意實作課程。

偶頭的部分忠於原作,而戲服的部分用毛巾取代,則迴避了縫製的高難度,且具有實用性,還保留了把玩的功能!「毛巾」也是雲林縣具代表性的傳統產業,筆者在探訪毛巾工廠尋找合適的毛巾過程中,也意外學到了關於毛巾的紡織、種類、銷售等知識,成為間接的受益者。

課程中加入外聘講師的幫忙,對學生的學習而言有很大的助益。可能是因為達人光環的加持效應,還有新鮮感的緣故,孩子們滿喜歡藝師的指導,課後還有人問徐師傅會不會再來?筆者藉這個機會在此特別感謝建彰師傅和偶的家戲偶文創園區的大力協助!

「色彩」是一個討喜、容易入門與操作的構面,但要講得深入並不簡單;尤其是「象徵與民族的色彩」這項核心概念,牽涉到歷史、地理、人類學、心理學等許多層面。如果條件許可,建議有意實施本單元的教學者可以跨領域合作,和校內相關科目的同仁協同教學,闡釋各民族文化與色彩之間的連結,促進學習成效。引起動機的切入點,可選擇學校本身或在地的特色,作為生活美感的主題,由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覺察環境中的美好,並逐漸培養議題思考與建構價值觀,提高美感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