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一課程概述
透過圖像閱讀、歷史審美案例分析、文化差異比較與藝術創作,引導學生思辨「美」的定義與審美觀的形成,認識不同文化的審美觀與歷史背景,提升國際視野與文化素養。批判分析「美」的社會意涵,理解媒體與文化如何塑造審美標準。並結合「性別平等」與「人權教育」議題,培養學生尊重差異、關心自我身體與他人權益的能力。從性別與人權角度反思身體自主權與審美壓力。運用藝術創作表達個人觀點,強化創意思考與同理心。
課程目標
- 認識世界各地不同的審美觀與文化脈絡。
- 從歷史與當代文化中,反思追求「美」可能對身體造成的壓迫與剝奪。
- 建立對「美」的多元視角,理解審美觀與身體自主、人權尊嚴的關係。
- 4. 透過圖像分析與創作,表達自己的觀點與態度。
教師課後省思
這份教材以「美感教育」為入口,實際結合了:多元文化(國際理解)、性別平等(社會性別)、人權與身體自主(基本價值),透過安妮新聞報,幫助學生理解「美感」是一種文化理解與自我表達的過程。可促進跨文化尊重與欣賞差異,打破刻板印象。運用問題導向與圖像閱讀技巧,打造一種適合中學生深度參與、反思、創作的教學設計,非常適合納入藝術、綜合活動或社會科的跨領域課程。透過引導學生反思「身體是否有選擇的自由」這類人權核心問題。觸及女性在歷史中被物化、被要求改造外表的社會現象。媒體識讀方面,培養學生對現代媒體傳播的「美」有自我辨識能力。很高興,有些學生從驚訝的每道了解自然的美健康的美自信的美才是最好的。當然,意外地也了解(調查)出桃子腳學生喜歡美感又時尚穿著的公民老師,還有展現健康美的型男體育老師,果然大家的美感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