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本課程設計理念以「在地文化×客語素養導向學習」為設計理念,結合花蓮鳳林社區「百鬼夜行」文化活動與台灣妖怪議題,規劃文化認識與語言實踐的課程。學生透過閱讀文本內容、觀察活動影片、練習客語詞彙、設計活動導覽卡與創作妖怪筆記本等任務,達成「用客語說在地故事、用創作連結生活文化」的學習目標。
本課程針對生活中少有接觸客語與文化機會的學生,設計互動式、任務導向的活動,期待藉以提升學生的參與感與客語學習動機。教學過程中,透過小組討論、語言遊戲、創意產出與成果分享,培養學生客語聽說讀寫能力、文化探究能力,以及主動關懷在地社區發展的公民意識。
本課程強調「從學習到實踐」的理念,藉由安妮新聞讀報活動,讓學生不只是認識妖怪文化,更能在語言實作與文化思辨中,培養表達力、創造力與文化認同感。透過設計導覽卡與妖怪筆記本,學生能實際展現所學,並在分享過程中提升自信與語言運用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成效。
課程目標
一、認知面向
- 學生能聽辨常見客語語詞之聲韻與聲調。
- 學生能解析「百鬼夜行」活動背後的文化意涵與社區連結。
二、情意面向
- 學生能表達對在地文化與社區發展的關懷與尊重。
三、技能面向
- 學生能運用客語工具書與報紙資源,介紹台灣妖怪的魔幻世界。
教師課後省思
本學期課程中,我運用了客語數位教材中的〈來花蓮扮鬼搞怪〉一課,介紹花蓮鳳林北林社區於每年農曆七月舉辦的「百鬼夜行」活動。課程除了引導學生認識在地文化,也進一步連結至「社區再造」與「文化活化」的議題。為了深化學生對台灣妖怪的理解,我安排學生透過網路搜尋與延伸閱讀,選出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種台灣妖怪,並搭配《安妮新聞》第5535期第10~11頁〈台灣妖怪的魔幻世界〉進行閱讀任務與學習單設計。
在課程的最後,學生以創意方式完成了「我的妖怪筆記本」,其中不少作品與分享讓我印象深刻。有位學生提到,現今生活中常聽到許多髒話,因此他創造出一種會「吸收髒話」的妖怪,這些言語會被妖怪吸進肚子裡,最後在天空中亂竄,引發天氣劇烈變化,用來提醒人們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另一位學生設計了一隻專門保護農作物的妖怪,他觀察到人類破壞環境導致農作困難,因此希望這隻妖怪能守護農田、讓作物順利成長。
聽完學生們的分享,我深深感受到他們擁有豐富的想像力與敏銳的社會觀察力。他們不僅能創造妖怪角色,還能連結當代環境與社會議題,展現出語言學習背後更深層的文化與素養意涵。這次教學經驗讓我體會到:若能在課程中融入與生活周遭息息相關的議題,如環境保護、公民素養等,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參與動機,也能深化他們的思考與關懷。未來在課程設計上,我會持續思考如何善用本土文化作為橋梁,讓語言教學更具溫度、深度與連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