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結合節慶時機與讀報,先由學生認識不同節慶的意義,經由動手做的方式完成各項節慶美勞創作,再將學生的美勞作品與週遭的環境進行有義的結合,讓整個節慶更具有其獨特的意義。
教師節時結合花束的美勞創作與把自己最美的作品送給最喜歡的老師,讓學生練習社交技巧、在重陽節時,結合風箏創作與萬聖節的美勞佈置,讓學生認識生命之多樣性、在秋天時,讓孩子把自己的毛巾美勞和食農作物結合,讓孩子體驗自然之美、在聖誕節時讓孩子們把美勞作品一起進行節慶佈置,學會分享與愛的表現、在春節前,讓學生進行團體獅頭彩繪和春聯實作進行環境佈置,把年的味道展現出來、在元宵節時進行燈籠彩繪並對自己的未來進行生涯規畫練習,或許這些對一般孩子沒有什麼特別,但對這群特殊兒童卻別具意義,因為這才是生活的美也是豐富生命意義的展現。
課程目標
【藝術】
- Ⅱ-2 能在協助下配合節慶探索視覺元素,並利用實物操作表達自我感受與想像。
- 1-Ⅱ-3 能在協助下試探各種媒材特性與美勞創作技法,結合生活環境特性進行美創作。
【特殊需求—生活管理】
- 特生4-sA-8 能在協助下爭取自我表達、決定或行動的機會進行美學相關的創作與實踐。
教師課後省思
【教學觀察】
- 經過了一個學期的實作與練習,我們發現特教班的學生雖然對書面的報紙文字認識的不多,但是對報紙中鮮艷的圖片是會感到有興趣的,且每一個學生對圖案編排方式的喜好也有所不同,更難得的是—他們不會拿到報紙就撕掉或亂丟,當老師加入講解時,他們也會開始專心的跟著看或聽了。
- 經由配合節慶的課程和實作練習,可以有效協助學生展現自己的想法,且更願意投入課程的內容和參與團體創作,尤其當學生遇到困難時,可以在團體共創,有時可以讓彼此互相模仿,進行有效協助各項創作的完成,有效減少學生呆坐或不知要做什麼的情形發生。
- 學生也很渴望自己的作品被認同或公開展示出來,尤其是自己的作品被掛在班級走廊而被稱讚時,他們臉上的笑容會更加燦爛,同時也會增加學習動機,更願意主動投入下一項作品的創作。
- 學生對環境的觀察敏感度有顯著增加,除了關注自己的作品外,也會開始對生活週遭環境感到興趣,同時經由不同作品的觀察,開始學會除了自己的喜好外,也要尊重別人,別人才會尊重自己,學生的社會技巧有明顯變好了,而這對特教學生而言是較難做到的。
【反思】
- 特殊學生的創作能力會受認知或動作狀況而受限,部份美勞創作需要別人大量的協助或需要模仿別人的作品才能完成,本次使用普通班小天使的協助歡然有部份成效,但也限制了學生自己想法的展現方式,是下次課程需要思考改進的方向。
- 特教學生的審美方式有時也會異於常人,所以需要教導美感的概念,但是相關的教學參考資源太少,本學期只能教導學生學習尊重別人創作,但事實上他們也會堅持自己的想法,如何協助改善這方面的問題是值得思考與介入的方向。
- 本次教學結合節慶,但大部份是以美勞及平面的展現為主,如果可以結合表演及動態藝術的表現,對特教學生的生活經驗會有更多元的協助,或許是下次教學時可以投入的教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