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在高一、高二美術課及選修課基本設計的基礎上,繼續生活環境中的美感探討,並發展成一主題性的系列創作。從基本的色彩、構成練習,進入到信義商圈的踏查,藉由攝影記錄信義商圈建築之美,也能再次熟悉平面構成於攝影創作的運用。以攝影作品中建築立面為基礎,再逐步發展成圖紋、印花、質感元素,分別完成網版印花創作、質感立體創作及文宣品設計。一連串的創作將發展成系列商品,最終以陳列設計的概念完成作品展示與成果發表。藉由此次課程設計,帶領學生重新檢視臺北的城市風情,是否已準備迎接全球旅遊市場解封後的國際觀光客。

美感預期成果

  • 美感觀察
  1. 環境色觀察:臺北信義商圈的環境色與配色方式
  2. 建築立面觀察:臺北信義商圈的建築立面紋理之美
  3. 都市空間與人類活動觀察 :建築與人行道對人類行為的影響
  • 美感技術
  1. 觀察速寫:觀察信義商圈建築立面並速寫紀錄,發現紋理之美
  2. 網版印刷:以建築立面的紋理設計成圖紋並發展成印花作品
  3. illustrator 圖文編排:結合建築立面攝影與紋理完成圖文編排作品
  • 美感概念
  1. 美的形式原理:運用於平面構成練習與城市行銷文宣設計
  2. 配色原理與色相比例:運用於印花設計與城市行銷文宣設計
  3. 攝影構圖原理:運用於城市街景觀察與攝影創作

其他美感目標

  1. 跨領域教學:學校地理區位特色臺北市信義區信義商圈有眾多百貨、旅館、商辦大樓,在疫情前為國際觀光客來台旅遊的重要觀光熱點,也是臺灣都市計畫、城市更新的經典區域,另還有松山文創園區、國家鐵道博物館(臺北機廠)、大巨蛋、國父紀念館,以此作為本課程的發展基礎,松山高中鄰近此區域實為難得的區位特色。
  2. 文化創意與觀光:「文創是門好生意」已是世界各國發展觀光的重要理念,觀光景點的經營幾乎與文化創意的開發同步進行,信義商圈作為台北的觀光熱點也應具備豐沛多元的文創元素,帶領學生藉由硬體建設去發掘可運用在各種層面的美感元素,也是經營文創品牌的核心作法。

 

教師課後省思

教學生涯十年來第一次在高三開課,同時也是第一次會面對連續教三年的學生,內心的小劇場在開課前的暑假越演越烈:準備不足會被炎上嗎?連續被教了三年笑話聽膩了?要念書還要動手做?下週要模考前一週會有人來上課嗎?可以要求作品的完成度嗎?⋯⋯

一連串的焦慮隨著課程進行越來越少,師生的上課節奏與情緒越來越自在,有點慶幸學生到了高三,仍對藝能科實作作業有一定的自我要求,也深感、佩服學生在面對課業壓力時,也能從容自在地進行創作。若未來還有機會開類似的課程,以下有幾點可供自己或是未來的老師參考:

1. 時間壓力
美感課程有其限制的時數,然創意課程的規劃從一開始就保留大量的創作時間,一方面與課程為創作取向有關,另一方面也希望讓學生能把握高中的最後階段,完成適合呈現在學習歷程檔案的實作作品。雖然已將大部分的課程作為實作時間,還是有學生仍需要更多時間才能完成作品,故未來應再調整內容,以更有效率、精準達到美感課程計畫為目標來設計。

2. 執行難易度
所有的創作課程都建立在高一、二所學過的美感課程,故在發現、探索的層次較為精簡,但大部分的創作皆為學生沒有操作過,因此老師非常需要親自做過一遍,了解整個過程的盲點,試著想像若自己是學生,會在什麼樣的情境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在學期開始前便完成所有創作的演練,著手設計創作圖解講義,若遇過程繁瑣的繪圖軟體操作、版印創作,則以預錄影片,讓學生可以自行點閱。雖會花非常大量的時間備課,但在課堂進行時會流暢許多。

3. 延續相關內容

此次課程以信義區為題,進行建築的認識,進而開發出不同形式的美感作品。因為信義區的都會風情,讓此次課程的創作充滿現代、俐落的風格。然而信義區只有這樣的解讀嗎?本校與松山文化創意園區(舊松山菸廠)、台北機廠位於同一街區,若擴大整個信義區範圍,還有四四南村、國父紀念館等較有年代感的建築,另外學校對面為信義區的老街區(以前為松山區),步登公寓是此區的建築主調。若能持續開課,也可嘗試將研究對象觸及不同類型的建築。

4. 跨領域共備
延續上一點,本課程需要結合人文學科如歷史、地理等知識,故以擴大課程編制的角度,發展成「信義學」、「松高學」等特色課程,可招募與相關科目同仁進行共同備課,更細緻發展課程內有關人文知識的不同面向,相信在成就美感的同時,也能深化學生對學校在地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