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以藝術家的畫作帶入質感的探索,將藝術家的作品部分挖空,請學生以校園環境的材料作為搭配的媒材,嘗試在顏色之外融入質感的考量並能運用色彩、質感的變化,與生活環境產生對話。
讓學生逐步了解質感與質感的變化,初步先以簡單的紙材透過剪、捲、揉、撕⋯⋯等方式,構成不同的質感面貌呈現,接著以熟悉的校園環境照片挖空,學生透過分組方式討論紙材的選擇(宣紙、瓦楞紙、圖畫紙、描圖紙⋯⋯等)與顏色的運用並加入不同的手法層次拼貼,達成與挖空的校園環境圖片相互搭配映襯的效果!

美感預期成果

以藝術家作品的填空做為開端,找尋合適色彩與質感與畫作相襯,讓學生可以動手操作顏色的配置,找到合適的呈現方式,經由手的操作,來呈現色彩與畫作圖片的協調性,融入周遭環境,以校園生活為創作素材,將生活環境中以填空方式,讓學生搜集尋找適合的質感、色彩填入,旨在讓學生透過操作的方式,對於生活環境中的質感與顏色能夠更有所感!

教師課後省思

學生對於質感構面相對於色彩顯得非常陌生,因此在一開始的引導花費了許多時間,在藝術家畫作與校園環境的質感色彩搭配時,或許因為可以離開教室到戶外上課,學生顯得興致高昂,但可以發現在透過圖片與實際運用操作下,學生其實對於質感與色彩是比較能夠理解的,因此在未來如果同樣遇到較為抽象的構面或是概念時,可以轉換能落實於生活層面操作的方式,反而更能讓學生較能找到容易切入理解的層面!

另外學期末後反思自己的課程,發現大多於小組討論,若能於整個課程結束後,再多一節課的時間,好好統整全班同學的作品,加以引導討論,相信應該會對整個課程的收尾會有更好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