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重點在於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科學素養及未來面向海洋的創意思維,以「海洋認知與探索」為主題的跨領域學習。藉由文本內容與教學活動,深化對海洋的認同與行動力。
- 海洋與台灣關係的認識
探討台灣作為四面環海的島嶼,歷史與現代居民對海洋態度的變化。引導學生思考:為何與海洋的連結減弱?未來如何面向海洋發展? - 探險精神與環境永續
介紹廖鴻基的「黑潮101海上漂流計畫」,了解挑戰與冒險的意義,並以此啟發學生探索未知的勇氣與面對自然的謙卑態度。 - 孤獨與內心對話的力量
通過漂流中的孤獨體驗,啟發學生思考內在成長的重要性,並培養批判性思維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 海洋保育的行動與未來展望
關注抹香鯨的存續危機,引導學生討論如何透過教育、科技與社會參與,推動海洋保育行動,並規劃能與黑潮結合的未來商業或科學活動。
課程目標
- 【問題思考】
- 為什麼現代人與海洋的關係不合理?
- 黑潮有什麼特別之處,讓廖鴻基選擇以漂流方式探索它?
- 你如何看待廖鴻基在漂流過程中提到的「孤獨感」?
- 假如你有機會參與類似的海上漂流計畫,你會如何設計你的行程與目標?
教師課後省思
1.學生對海洋議題的陌生感
◤問題:部分學生因生活環境或教育背景,對黑潮及海洋生態缺乏基礎認識學習興趣較低。
◤對策:
利用影片與實地案例增強視覺刺激,吸引學生注意力。
在課程前進行簡短的導讀或背景知識補充,降低學習門檻。
2.漂流模擬活動中資源配置的困難
◤問題:學生在設計計畫時,對漂流過程中的資源需求(如食物、水、安全設備)不夠了解,容易偏離實際情境。
◤對策:
提供「資源參考表」或簡化設計框架,協助學生聚焦核心規劃內容。
在活動前進行模擬示範,引導學生理解真實漂流需求。
3.環保與保育意識的實踐困難
◤問題:學生對海洋保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難以提出具體可行的行動方案。
◤對策:
安排討論或分享會,展示實際保育行動(如減塑、海洋清理)成功案例。
鼓勵學生發起校內小型環保活動,讓學習轉化為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