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運用數位影音、實物及參訪在地染坊解說藍染的生長環境、染布業的發展、縫紮綁法的介紹,並採問答討論的互動方式,增進學生對台灣早期的染坊、縫紮技法的認識,喚起學生對藝術文化有感知,增進學生對地方異聞的興趣,並藉由「體驗」和「感受」實作,讓學生發揮創意,感受文化與藝術之美。

美感預期成果

校園自然環境生態豐富多元,物產極具多樣性特色,並以在地人文、環境教育為背景,融入美感教育理念,希冀經由不同型態的教育資源與方案,培養本校師生多元的觀點與寬廣的視野。

教師課後省思

  1. 藍染的顯色效果佳,亦可觀察藍染的氧化還原過程,但製作藍靛的過程繁瑣耗時,只能稍作介紹,無法讓學生從採收藍草、石灰氧化、沉澱過濾完整體驗,頗為可惜。
  2. 應用於課程時,需透過型糊隔絕染液,調製型糊(糯米糊)的過程中,會有時間及取量差異,有些組別製作的糊無法使用,近而找其他組別合作。
  3. 型糊課程中,做過一番實驗用,最後再做一次使用市售漿糊還進行實作。
  4. 夾染布料浸泡在染液中時,需大力提醒學生在此時與紮染不同,在布料堆疊的縫隙中也可以考慮是否可以讓染液稍稍滲入,會產生多重冰紋效果,其布料畫面將極其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