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國中來到第三年的尾聲,本課程將帶領孩子整理過去自己的經歷,或展望未來的夢想。
透過 比例、結構與質感的探索,將這些念想轉化成一座給自己的獎盃,在最後的展覽與頒獎典禮 肯定與鼓舞自己。
第一部分介紹不同雕塑作品,建立對立體創作的基本概念。
第二部分引導學生回顧過去及展望未來,從兩個主題選擇一個自己想要發展的方向。再進行 獎盃比例、結構、質感的探索與討論。
■ 比例:底座及高度符合視覺美感的長寬比、底座尺寸及獎盃主體的大小比例。
■ 結構:獎盃主體的重心位置、獎盃內部結構的纏繞及穩定度。
■ 質感:不同質感代表不同主題想呈現的物體、情緒等。
第三部分繪製自己的獎盃設計圖,開始製作內部結構後包覆材料,再用金色噴漆上色完成。
第四部分有一場展覽及師生投票活動,最後舉辦頒獎典禮,讓孩子獲頒自己設計的獎盃。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能透過觀察與探索獎盃,了解到立體雕塑的概念。
  2. 學生能在實作獎盃的過程,體驗到造型、質感、比例與結構的關係。
  3. 學生能完成具有個人代表意義的獎盃,並透過展覽彼此交流與欣賞。

教師課後省思

展覽過程中邀請師生投票與回饋、並在尾聲透過「頒獎典禮」發還學生作品,以此鼓勵他們為自己定義的價值,
是我觀察到在這個課程中,最讓學生引發共鳴與情感的部分。

此外可能因本校所在地區關係,學生文化刺激比較有限,程度落差較明顯。
儘管我已經提供許多引導鷹架、參考素材、個別討論等協助,學生還是在以下這些地方遭遇難關。
1.對要安排什麼主題的獎盃給自己沒有頭緒
2.發想獎盃外觀造型設計時沒想法
3.難以將腦中構想轉換繪製到平面設計圖上
4.將構想及設計圖製作成立體成果頗有困難

發現這些情況後,我試著在過程中提供更多引導也更有層次地給予素材,但因學生動機也不是很高,最終成效仍然不是很顯著。
除了在教學策略、引導技巧上的實質加強外,我也調整自己內心的期待,轉為「鼓勵嘗試、更多等待」的角度。

課程結束後和學生討論,可以怎麼做會更好時,有個同學提議之後可以讓大家先做小模型,
他覺得直接跳過平面設計圖的部分,直接實際操作會更有助於對立體的思考。